债权计划登记量保持高位 保险资管发力长期资产创设

2021-09-23 来源: 作者:刘敬元

  证券时报记者 刘敬元

  

  近4个月以来,投向实体经济的保险债权投资计划月度登记规模均靠近千亿一线,创设量持续处于较高水平。这意味着,保险资管机构对接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更加紧密,对债权计划这一业务运作体系也日臻成熟,同时反映出在市场化转型趋势下,保险资管希望发挥自身创设长期资产的优势,积极拓展第三方业务。

  登记量维持高位

  近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下称协会)公布数据显示,今年8月,协会共登记债权投资计划(下称债权计划)45只,规模为838.25亿元,数量、规模同比分别增加87.50%、162.88%。1~8月,协会共登记债权计划319只,规模为6269.77亿元,数量、规模同比分别增加53.37%、72%。

  纵观今年以来的数据可以发现,除了2月份有春节假期的特殊情况,其他各月保险资管机构的债权计划登记数量都在30只以上,登记规模也大多在数百亿,其中5月以来连续4个月,每月的债权计划登记规模都在千亿左右,维持在历年高位水平。

  债权计划是保险资管机构发行的一类资产管理产品,募资主要来自保险机构,产品设立后所募集资金都将投向实体项目。

  据保险资管业内人士称,债权计划登记量去年以来明显增加,一个原因是去年启动了设立程序的改革,从“注册”改为“登记”,协会大幅精简申报材料、简化登记流程,提升了登记效率。随之,保险债权计划完成登记的时长得到大幅压缩,基本都在5个工作日内,快的不到1天即可完成产品登记程序。

  同时,债权计划已成为保险资管机构开展的一类相对成熟的业务,且债权计划募集资金投向的行业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过去的交通、通讯、能源、市政、环保等五大行业,可发起债权计划的行业和领域变得更多。比如,近年来不少债权计划投向芯片、新能源电池等“两新一重”领域。

  某保险资管业人士表示,债权计划的登记数量和规模,尚不能代表最终发行设立后投向项目的规模。实际投资的多少,取决于融资方提款的需求,也与险资对债权计划的认可程度、认购资金情况等有关。

  第三方业务重要抓手

  保险债权计划登记量连续数月处于高位,也表露着保险资管机构对于这一业务的重视和发力。保险资管机构纷纷向市场化转型,努力拓展除母公司以外的第三方资金管理业务,而债权计划等资管产品即是一个重要抓手。从目前看,成立债权计划较多的保险资管机构,也是市场化程度高、第三方业务领先的机构。

  在保险债权计划业务架构中,保险资管机构作为核心枢纽,既是债权计划的设立者,也是受托人。一面对接实体项目方,为其提供融资支持;另一面连接着投资方,为其提供债权计划这类长期资产,供其进行投资配置。

  对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来说,保险债权计划是难得的适配性很高的长期资产。在期限方面,债权计划的期限普遍较长,通常来说,投资期限至少3年,长的可达10年以上,平均期限在6~7年。例如,存量规模排名靠前的华泰资产,在该公司目前1600多亿存量债权计划中,期限低于3年的不到5%,多数都是超过5年以上的。

  从收益率来讲,尽管近年经历下滑过程,但现在债权计划的收益率整体还能在5%关口以上。对于大型险资而言,这可以在未来数年内覆盖负债成本,锁定收益。

  值得提及的是,伴随经济转型升级,保险资管机构在开展债权计划时也有不同的着力点,一方面向国家政策鼓励的领域倾斜,一方面则做深做精重点区域。

  某中小保险资产负责人曾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其所在公司于湖北地区持续深耕,效果比较明显。他表示,一般湖北企业的信用等级不像长三角那么高,但也正因如此,它们的利率会高一些,符合该保险资金对于资产端的需求。目前,该险企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口碑,会有相关企业主动上门合作,形成了良性循环。

  从各家保险资管的产品设立情况看,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的信息,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有10家保险资管公司的债权计划登记规模在百亿以上,平安资产、太保资产、中意资产、华泰资产等机构登记量居前。

本版导读

2021-09-23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