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余斌:

创造性是生命力
量化产品天然追求复利

2022-05-05 来源: 作者:陈书玉

  证券时报记者 陈书玉

  

  “勤奋是基金经理的标配,创造力才是量化基金经理的核心竞争力”,在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数量化投资部总监余斌看来,日复一日的编程工作并不乏味,结合数据进行深度思考,日积月累,乐于其中。

  量化产品在近年崭露头角,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量化策略是否总能有效?量化产品如何获得超额收益?证券时报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余斌。

  从优质公司出发

  落实平稳投资组合

  证券时报记者:您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余斌:我的投资理念就是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情。具体来讲,我们投资标的必须是特别可靠的公司,而可靠一定是需要数据充分证明的。

  我把量化股票池中的个股分为四类:一是“红名单”。基本面业绩与估值同步提升的公司,数量较少,通常也为各行业的龙头企业,这部分公司是不允许低配的;二是“白名单”。公司质地较好,但未达到第一类标准,这部分公司可以低配也可以超配;三是“灰名单”。公司质地有瑕疵,某一项或几项财务数据较弱,不可以超配;四是“黑名单”。公司有较大风险问题,如ST股票、公司治理不佳的公司等,这部分个股完全禁止投资。

  从优质公司出发,最后落地到一个能够实现比较平稳的超额收益的投资组合,这大体就是我的投资过程。

  证券时报记者:您管理的大摩多策略和大摩多因子基金,近两年超额收益显著,能否展开谈一下您是如何管理这只产品的?如果面对短期的市场波动,是否会有相应的策略调整?

  余斌:产品的主要思路是量化模型选股,较少进行择时。在传统的因子框架下,我个人做了一些改进,主要是升级了因子评价的算法、细化了选股的逻辑。

  我个人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数据体系,尽可能多地收集市场信息,进而提取有效信息纳入个股定价中。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发现市场中的一些价格规律,这些规律能否成为超额收益,也离不开基金经理对投资逻辑的理解和把握。

  证券时报记者:您管理的产品的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哪里?

  余斌:超额收益的获取主要有三点:研究深度、市场环境和风险控制。研究是投资管理的前置步骤,高质量的研究才会有高质量的产出。此外,投资一定要对市场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在市场风格发生明显切换时,基金经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风险控制的实践层面,我会利用因子和股票的相关性,去降低整体组合的波动水平,还会在选股体系中设置自动降低对波动过大个股的配置权重。

  证券市场追求“模糊的正确”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纯技术上的量化模型设定和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哪方面更重要?两者之间如何做到更优的结合?

  余斌:市场的复杂性之一表现在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规律会被另一段时间的规律所打破,甚至以非常极端的形式体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持续和一成不变的价格规律。

  模型和基金经理的关系有点像机器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型能够做出很多高度复杂的运算,弥补人类直觉认知上的不足,却难以代替人做决策和思考。AlphaGo的成功具有局限性,因为围棋问题在理论上是具备可行解的,围棋问题本质上是计算问题。而证券市场的问题不单纯是计算问题,证券市场追求的是逻辑和数据的结合,是模糊的正确。

  因此,模型与主动管理是互相协作的关系。模型能够发现主观直觉上难以发现的投资机会,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暴露。但是,模型是基于历史视角的,是逻辑后验,从而弱于预测和判断未来。对于市场的重大变化和预测必须依赖基金经理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干预。

  证券时报记者:您是如何判断当前的市场,您认为今年市场的偏好是怎样的?

  余斌:今年市场偏反转,股价表现与基本面匹配度弱于往年。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国内公募量化产品的发展前景?

  余斌:我个人对公募量化产品发展前景强烈看好。首先,量化方法天然追求复利效应,能够满足长期时间维度上的资产管理需求;其次,随着市场上股票数量越来越多,精选个股的难度在增加,很难充分地挖掘每一个公司的投资价值,而量化投资的优势在于策略可以始终覆盖全部股票。最后,量化投资组合比较分散,能够容纳的规模体量也相对较大,能够有效控制规模变化对业绩稳定性的影响。

本版导读

2022-05-05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