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快跑与适配

2022-06-02 来源: 作者:木木

  【缘木求鱼】

  强化合作,把应用、产品做好,把市场做大、做厚。这种心态、认知,才与5G时代的技术要求足够适配。

  木木

  

  从工信部发布的数据看,我国5G基站建设“快跑模式”依旧。今年前4个月,全国新建5G基站19万个,5G基站总量达161.5万个。按照这个建设速度,到今年年底,全国5G基站总数超过200万个已无悬念。

  自2019年6月初工信部发放5G商用牌照至今,三年间,虽然遇到了很多、很大的困难,但中国5G基站建设一直保持了“快跑模式”:牌照一发,2019年下半年,全国即开通5G基站近13万个,2020年新建5G基站60万个,2021年新建5G基站近70万个,今年的建站数量仍将维持在60万个左右。

  与建设速度相适配的是,5G基站在全国的布局也保持了均衡,到去年年底,5G网络已覆盖全国全部地级市以及超过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运营商之间的“适配”也达到了新高度,到去年底,全国共建共享的5G基站已经超过80万个;虽然这种“共建共享”未尝不是现实条件重压下的一种本能选择,但却也暗合5G网络技术近乎“自带”的基础性要求——开放、包容。

  与5G网络建设不太适配的是,其发挥巨大作用的着力点目前尚不太明确。虽然随着5G网络的快速建设,5G移动电话用户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市占率目前已经接近四分之一,但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5G手机及相应市场不足以承担5G技术蕴藏的巨大能量和想象空间。从现实看也确实如此。目前依附于手机而存在的各种应用,在4G网络环境下,表现已经不错,网络升级带来的“加持感”并不明显;展开想象力,也确实很难想象,什么样的手机应用需要借助5G网络的支持才能大放异彩。

  既然消费端的想象空间很难进一步拓展,人们把对5G发展空间的想象力不约而同地聚焦于供给端就很正常,依靠5G技术提升诸多行业的发展质量、甚至助力一些“老迈行业”重获新生,已经成为各界共识。现实中,工业、医疗、文旅、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的5G应用也确实在逐步深入拓展,比如在采矿、港口等领域,借助5G网络远程操控设备完成工作,应用深度已达相当程度。可以想见,随着应用技术的逐步成熟,诸多行业(甚至可以说所有行业)的发展,都会借助5G技术的力量,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

  在5G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初心”“应该随之进步,不能抱着4G时代的“老规矩”舍不得撒手,无论是硬件还是模式,恐怕都要足够开放与包容才行,否则,自己的发展一定会受影响,对5G技术也是“暴殄天物”。以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设计”的“智能电动网联车”为例,通过多装“雷达”保证行车安全和顺畅,看起来肯定就会比较“LOW”,如果能借助5G网络把自家车和周围的别家车联结起来,借别车的“眼睛”看己车的路也好,借别家车的提醒躲己车的祸也罢,行车效率应该更高,“智能”也才名副其实,模式看起来也更高端、更未来。

  要达成这样的状态和效果,不同的造车人、不同的系统和零件供应商,恐怕就需要秉持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强化合作,把应用、产品做好,把市场做大、做厚,以实现共享、共赢。这种心态、这种认知,才与5G时代的技术要求足够适配。以前那种“赢者通吃”、在自己能力和势力范围内一手遮天搞垄断的心态和具体操作,已经不合时宜,仍“抱残守缺”,终将被新的时代所淘汰。

  5G网络的建设,无疑是决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从目前形势看,今后几年仍将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建设速度,直至网络完善。更宽、更平的“路”铺好了,把什么样的“车”开上去、“车子”开上去之后怎么走,方方面面恐怕都要认真考虑,考虑的一个重要基点,就是硬件、模式、系统、管理等,能不能很好地适配这个新网络。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在本专栏版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本版导读

2022-06-02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