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买方投顾道阻且长

2021-12-14 来源: 作者:刘筱攸

  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这两天最受资管机构关注的消息,莫过于招行、工行、平安、中信、广发、江苏银行的智能投顾服务暂停申购。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首批18家基金投顾试点机构(均为非银机构)合计管理资产规模超500亿元,服务投资者约250万户。而我国公募基金场外自然人投资者账户数有多少?6.0675亿个;A股账户投资者又有多少?1.5874亿个。也就是说,券商和基金机构用了整整两年多,其实转化的基金投顾潜在客群也不算太大。

  为什么银行基金投顾业务非但没做起来,开展了好几年的智能投顾业务还给叫停了?

  一方面,银行的基金投研与组合配置实力,肯定是不如本来就是管理人的基金公司的。如果银行按基金投顾模式配基金,本来风险偏好就比较保守的银行零售客户,一看到业绩比对,很可能就流失到别家(同业甚至其他非银机构)去了。但如果银行在配置组合不仅仅放基金,也放银行理财、保险等产品,单纯的基金投顾牌照是无法覆盖这个多资产类别组合的。

  另一方面,对于银行来说,我国股民和基民确实已经是目前市场上风险自担能力最强的一批人。但,正是这同样一批人,在面对银行时会自然而然降低其风险偏好和收益波动承受能力。大家潜意识的逻辑就是我可以接受股票亏、基金亏,但绝不能接受任何发生在银行里的金融产品亏损。

  这就是银行在跟非银机构同场竞技推出投顾服务时,面对的不同隐性要求。所以,银行本身对于推出真正的买方投顾业务,其实内部也有冷热两种思考。

  而日前多地证监部门、中基协下发的相关指导意见,也让基金投顾试点银行和早已推出智能投顾服务的同业们,有一个契机能暂时停下来,审慎思考短期如何在风险清晰隔离的情况下卖基金组合;长期如何在合适的用户引导、用户教育的情况下,实现终极“买方投顾服务”,让客户能够完全信赖自身专业能力。

  诚然,“叫停”、“暂缓”、“下架”等词汇,用在任何的金融业务里,都是一瞬间就能够吸引目光的词汇。但我们也需要以更为冷静、克制的态度对其进行观察。需要说明的是,基金投顾业务的停滞、智能投顾业务的暂缓,并不意味着银行买方投顾服务遇挫——事实上,本身银行开展智能服务就面对着比非银机构更大的挑战,所以它理所当然应该思考得更清楚,再走下一步。

  事实上银行的用户陪伴,也就是“顾”这个环节,在这几年取得了很可喜的进展:越来越多银行开放APP私域阵地,引入更专业的资管机构,就是为了让金融产品配置由以往“一锤子”代销关系变成连续性的、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关系。其中有少数客户经营、客户陪伴意识较为先进的银行,已经支持为客户在配置基金时提供产品售前解读,将产品经理对产品尽调和分析的研究成果加工输出,详解基金卖点;在持有期内,为客户持续追踪描述基金的运作表现和市况变化,真正做到顾问式陪伴。

  路要一步步走好。尽管银行真正的基金投顾之路道阻且长,但已经在产品代销后的用户陪伴上,稳扎稳打。

本版导读

2021-12-1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