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新股破发创新高 “双创”板块打新人数锐减

2022-03-31 来源: 作者:谭楚丹
  数据来源:Choice 谭楚丹/制表

  证券时报记者 谭楚丹

  

  3月30日,又一只新股上市首日出现破发。仁度生物一开盘就跌破发行价72.65元,全天最高价72元,最终以64.76元收盘。这是今年以来第18只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的新股。

  实际上,3月份已有11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创下2012年6月以来单月新高。

  自询价新规落地后,打新不败神话破灭。受访投资者表示,闭眼打新已成历史,如今不敢盲目打新。数据显示,3月份创业板以及科创板网上打新有效申购户数平均值相比去年9月份询价新规落地前减少约300万户。另外,网下参与询价的机构数量也同样明显减少。

  有分析师明确表示,今年打新收益率相较往年肯定会下滑,以往稳定的发行溢价收益已被弱化,理性打新将是未来亟待重视的问题。

  3月破发现象频频出现

  3月30日,随着仁度生物跌破发行价,当月已有多达11只新股在上市首日破发,单月破发率达到31%。其中,有9只新股上市首日跌幅逾10%,思林杰上市当天收跌23.67%,首药控股则跌19.52%。

  上述破发新股多数存在发行市盈率偏高的问题。比如,3月18日上市的莱特光电和理工导航,发行市盈率分别为133.71倍、80.87倍,均远高于行业平均44.27倍的水平;3月14日上市的思林杰发行市盈率为75.6倍,高于行业34.78倍的市盈率;3月下旬上市的万凯新材与和顺科技,市盈率均在60倍以上。

  去年询价新规落地后,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已成常态,躺平挣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北京一名投资者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炒股至今一直参与打新,去年打中一次,盈利可观,但她朋友就不那么走运,今年终于打中新股,但该创业板新股在近日上市,当天即破发。“我朋友说她是历史上第一次中签就遇上亏钱,太伤心了,说以后再也不打新了。”

  除了有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外,还有不少次新股在上市不到3个月也跌破发行价。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的新股中,有38只已出现破发,占比达到45%。其中,今年1月上市的翱捷科技,3月30日收盘价较发行价跌去58%;前两个月上市的天岳先进、大族数控、唯科科技,现收盘价均较发行价跌去20%以上。

  网上网下打新降温

  新规之下,打新不再是无风险收益,部分个人投资者逐渐淡出打新市场。

  从网上有效申购户数来看,根据证券时报记者对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今年3月(截至30日)新股有效申购户数平均为1214.83万户,相比去年9月询价新规落地前的均值1494.14万户有明显减少,减幅近280万户。

  其中,3月新上市的铭利达,网上有效申购户数创下创业板去年以来最低值,仅为1118.19万户。此外,同样在本月新上市的腾远钴业、冠龙节能、天益医疗、和顺科技的网上有效申购户数均处于低位水平,分别为1145.09万户、1156.57万户、1160.01万户、1175.48万户。

  科创板也有相似的情况。3月(截至30日)新股网上有效申购户数均值为464.68万户,相比去年9月的均值604.29万户减少近140万户。本月新上市的普源精电、中复神鹰、长光华芯、仁度生物,网上有效申购户数也是去年以来科创板的低位水平,分别为423.53万户、442.86万户、451.81万户、452.22万户。

  不仅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打新热情也在下降。据证券时报记者对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的统计,去年二、三季度,新股网下打新有效报价家数月均9700家左右。但今年3月(截至30日)网下打新有效报价家数均值仅为6431家。其中,3月23日上市的科创板公司首药控股,其网下打新有效报价家数只有1466家,是去年至今网下机构参与报价最少的新股。

  数据显示,询价新规落地后,机构打新收益也已经不及以前。华安证券分析师严佳炜近日对网下机构打新收益进行逐月测算,在2亿规模账户、新股全部入围的假设下,以网下A类平均中签率估计,2021年6月打新收益为618.77万元,随后持续下滑,12月打新收益为144.07万元。而在今年,其测算2022年1~3月打新收益分别为87.82万元、18.99万元、50.23万元。

  国元证券分析师陈大鹏表示,证监会通过优化注册制新股发行定询价与承销制度,来构建发行人、主承销商与投资者买卖双方对等博弈的公平市场,也使得更多优质成长型企业获得发展机会,增强投研能力,理性打新将是未来亟待重视的问题。

  展望今年,陈大鹏指出,从新股储备来看,注册制改革加速新股发行节奏;从发行数量及规模而言,新股储备充足,能够提供持续收益增量;从收益对比来看,收益率相较往年肯定会有所下滑,以往稳定的发行溢价收益已被弱化。科创板+创业板发行节奏加快、中签率提升明显,打新收益也有望在渡过新规“适应期”后逐渐改善。

本版导读

2022-03-31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