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险企遭遇信用违约
化解历史风险提上日程
证券时报记者 刘敬元
在投资体量日益增大、信用违约风险上升的环境下,一向注重稳健安全的险资投资也不再是金身不破。近期,数家保险公司披露了历史风险事件信息,并表示要推进风险化解工作。
有险企投资负责人表示,“每天心理压力很大”,但仍要保持积极态度,一些风险项目的阶段性处置进展结果好于最初预期。
遭遇违约已不鲜见
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近年陆续出现险企遭遇违约的信息,数家险企在2021年年报或近期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披露了信用风险,并表示推进相关化解工作。
上市公司中天金融年报显示,控股子公司中融人寿在2021年由于受房地产行业调控等影响,经营业务不达预期,资产端业务形成较大减值损失。据披露,中融人寿主要踩雷了某地产公司、宝能系和海航系相关债券、信托计划等产品,计提的相关减值达十几亿。
永安保险2021年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该公司持仓的一笔资管产品发生实质违约。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各家险企对于遭遇信用风险情况的披露尺度不一,选择性披露的情形一直存在。如果未发生信用风险事件,会在年报中直接表示未违约,而发生了信用风险的则不一定披露,因此实际出现信用风险的险企数量多于公开披露信息的险企数量。
以投资了华夏幸福相关的债券、债权投资计划、信托投资计划的数家险企来看,除了平安系之外,其他踩雷的险资机构则普遍未作披露。
某保险机构投资负责人直言,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过去保险公司追求相对高收益而投资的一些项目,今年可能面临较大违约压力。
一位保险资管高管表示,信用类金融产品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较高,一些债权计划在发行时完全符合风控要求,但随着经济环境变化,相关项目或主体可能受到预期外的影响,流动性紧张,从而出现偿债压力问题。随着投资规模扩大,这样的情况难以避免。
自今年开始,监管要求险企在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披露重大投资损失信息,今后或有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得以公开。
推进历史风险化解
由于遭遇违约在所难免,一些保险机构近年对信用风险给予更高关注,并开启了风险处置和化解工作。
渤海人寿曾于2020年年报中披露投资的数个产品出现违约;2021年年报中,该公司表示主动实施穿透式管理,全面梳理底层资产风险状况、稳妥推进投资风险项目处置,合理计提风险项目减值准备,并根据市场变化及公司投资策略,暂停另类资产投资且主动减持部分低等级行政区域城投债。而受历史遗留风险项目的影响,部分投资项目本金与利息的收回仍存在不确定性,面临较大的违约风险。
瑞泰人寿曾在2020年年报中披露持仓的海航债券本金利息延期的概率极高;2021年年报中,瑞泰人寿对此部分称,海航债券方面,公司已收到“11海航02”的偿债资源26万元现金和抵换“ST海航”股票1595.89万股,后续公司将继续关注执行情况。
瑞泰人寿还提及,应收账款信用风险方面,需要重点关注华鑫信托受益权转让产生的应收款(净值0.0805亿元)。根据信托受益转让协议的规定,该笔款项将在信托计划清算后进行清偿。截至2021年末,该信托计划尚未完成清算。公司将积极跟进信托计划清偿的进展情况,根据合同条款监督、完成该应收款项的回收工作。
此外,渤海财险等险企也提及,部分历史非标资产出现不同程度风险情况,正推进违约非标投资资产的风险化解工作。
一位险企投资人士称,现实中投资遭遇违约后,最初几天尤为紧张,压力很大。特别是中小型机构,很多时候是通过投资非标资管产品而遭遇违约,如果自身没有相应团队,除了要对接产品受托管理人,还要咨询法律服务方等外部第三方,处置思路、具体措施等工作千头万绪。
某保险资管人士认为,规避违约风险,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健全的信用风险管控体系,从而能在出现风险信号或者判断错误时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一些保险机构还应强调风控团队要融入到整个投资管理周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