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产品创新期待制度突破 2011-12-02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张哲 程俊琳
国内基金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目前基金业界探求的未来基金创新路线图剑指四大方向,即交易型产品选择性突破、固定收益类产品细分及创新、以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为代表的另类投资产品创新和最紧贴投资者需求的绝对收益类产品创新。
证券时报记者 张哲 程俊琳 在现有法律法规范围内,各家基金公司产品设计人员都在寻求突破。创新不是搞噱头博眼球凑热闹,而是在基金业投资范围、营销模式等方面出现瓶颈时,能够通过创新突破瓶颈,达到另一高度的平台发展期。
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基金业界探求的未来基金创新路线图剑指四大方向,即交易型产品选择性突破、固定收益类产品细分及创新、以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为代表的另类投资产品创新和最紧贴投资者需求的绝对收益类产品创新。 交易型产品再突围 分级基金和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均是近年热门产品,在产品设计人员看来,这两类产品均处于起步阶段,也是未来产品创新主力方向。“无论是分级基金还是ETF,目前发展远远不够,但基于风险因素考虑,未来ETF会先突破,短期内分级基金创新相对困难。”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产品负责人表示。 华泰柏瑞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监张娅认为,参照海外经验看,跨市场ETF、国别地域宽基ETF、行业主题ETF以及杠杆ETF均是可创新的方向。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产品设计人员则表示,跨市场ETF是最可能创新出的产品。跨境ETF香港市场是目前各基金公司的创新方向。此外,基于更多突破与创新的分级ETF与多倍杠杆ETF也是未来可讨论的方向。 另外,从国内基金业来看,分级基金尤其是指数分级基金,填补了基金业杠杆产品的空白,也将是未来基金的一个重要分支。“分级基金在海外也并非主流,因为国外可运用杠杆的标的很多,对分级并不需要。目前国内没有杠杆基金,股指期货要求的专业门槛较高,分级基金尤其是指数分级基金提供了一个透明的杠杆产品。”一位资深产品设计师表示。从目前来看,指数分级基金发展势头良好,产品规模和场内份额都在逐步扩大。 固定收益类产品大有可为 对于国内正在发展的债券市场,刚起步的固定收益类产品面临广阔的发展和创新机遇,基于现有固定收益产品的细分化、指数化、特定期限类产品是各家基金公司产品库中的重头戏。 “目前市场只有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日后方向是建立多层次的债券基金品种。如果可以期待投资策略和投资范围的创新,细分化的债券品种每一类都能衍生出新的产品,再加上制度创新,定期开放类债券基金再发展也可期。”北京一家公司产品设计负责人表示。 债券ETF和债券指数化等存有难度的产品也是未来固定收益基金的发展方向。上海一位固定收益基金经理指出,目前发展债券ETF尚有难度,主要原因是中国债券市场大多在银行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做ETF,个人投资者不能开设银行间市场账号交换债券。另外,银行间债券市场最小的单只债券篮子也要1000万份,对个人投资者而言不具操作性。但若引入做市商,则可让普通投资者参与。 关于债券指数化投资产品,业内已推出南方中证50指数基金。不过,要注意的是所选择的债券指数要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收益特征,否则投资者很难把握。 另类投资实现专业性 一直以来大型基金公司在另类投资上都进行着多重探索,QDII产品创新最为突出。在诺安基金产品研发中心总监王清看来,QDII创新出发点是,在任何投资时段,无论投资环境多么糟糕,全球市场上总会有适合投资的投资品种。 在上海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产品设计人员看来,单一国家型和对冲基金是未来另类投资之路。王清也认为,目前国内对冲产品不多,未来基金业肯定会为此努力。不过,曾在华尔街做过多年对冲基金基金经理的长信基金国际业务部投资总监薛天对记者表示,国内尽管从法规上可以做对冲,但实际操作空间并不大。首先,证券交易品种偏少,主要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不大。另外,国内目前从法规层面可以卖空,但因为借贷成本较高,往往没有实际操作意义。 绝对收益产品需开拓 “基金没有绝对收益产品,使得很多追求每年确定性收益的客户选择了银行理财产品,因此未来基金产品的又一个方向是绝对收益类基金。” 谈及和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竞争,很多基金人士认为,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银行的资金池可投资标的很多,如票据、类PE、资产信贷化产品等,基金无法涉足。过去一年,基金低风险产品集体输给银行理财产品也是必然。不过,银行理财产品的火热,显示出投资者对绝对收益产品的潜在需求非常大。 业内人士指出,有关法律法规需要在基金投资范围做出新的尝试和拓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从法规上适度放松对基金对于某些投资品的监管,这对提高基金收益有着重大意义。上述人士同时表示,交易模式的创新也是途径。比如债券基金若引入杠杆,活跃度就会很高,市场就有阶段性机会。
众多产品创新思路储存在每家基金公司数据库中,但真正付诸实施的少之又少。其中有技术原因,有受限于现有法规,更有人才匮乏等,这一切成为产品创新的掣肘。 人才缺乏成创新掣肘 人才是基金行业进行产品创新之痛,也是众多制度无法放开之源。王清告诉记者,在制度和人才两大创新缺陷中,最关键的还是人才缺乏,如果有合适人才,很多政策法规就会逐渐突破,二者结合之后基金公司产品创新会不断涌现。 以对冲产品为例,目前国内缺少真正能够进行对冲操作的专业投资人,基于风险考虑,监管部门在对冲策略上慎之又慎。 制度突破亟待推进 制度突破一直是基金公司探讨创新时的诉求,也是产品创新难以突围的又一大原因。扩大公募基金可投资范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放开一些品种的投资限制。一家基金公司产品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各家基金公司都想开拓的绝对收益类产品而言,由于目前公募基金无法投资股指期货,使得绝对收益产品无法实现。 很多看似简单的产品创新均把突破指向放在制度突破上。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监管部门可以从“一对多”试水股指期货中寻找到合适的监管角度,允许基金公司有“试错”过程,逐步放开公募业务,可以使基金公司真正试水绝对收益产品。 系统完善是创新之盾 系统完善不仅成为交易型产品发展的阻碍。一家基金产品设计人员表示,跨市场、跨境ETF的试水最重要的是需要技术层面问题的解决,以实现数据传输与结算的顺利进行。如果系统建设不完善,跨市场、跨境ETF以及QDII的进一步发展都成问题。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