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你已经干杯 我岂能随意 2014-09-2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贾壮
【贾语村言】 在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在酒桌上的作风要温和很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酒风会彪悍许多。
有位同事是转业军人,以擅饮蜚声单位上下,我曾亲眼目睹其一斤半白酒下肚,仍能气定神闲地摆弄汽车。每次看他喝酒,心中都会暗暗佩服,“如此酒量,真英雄也!”遗憾的是,这位同事是驾驶员,他受工作性质制约而远离酒精,空有饮酒神功而无用武之地。 喝酒当然是件快乐的事情,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连英雄如曹操者,都未能免俗。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街巷俚语,酒的痕迹无处不在,雅的有“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俗的有“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壮怂人胆”、“酒后吐真言”,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酒文化的繁盛,衍生出很多酒桌礼仪,见识最多的当属敬酒。好客的主人招待宾客,选体面餐厅雅间设宴,主宾奋力推让一番,各自循惯例坐定,菜品鱼贯上桌,提箸象征性地吃上几口,然后就进入正题——敬酒。先是主方最尊者举杯,敬客方地位最高的,然后主方陪客者,依尊卑顺序依次向客方举杯。主方战罢,客方上场,进攻次序与主方类似。阵地战结束后,游击战和遭遇战接棒,同乡的喝一杯,同学的走一个,同年的意思一下,同事的表示表示。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直至面红耳赤,声音僵硬,才算真正喝到位。 喝酒能制造快乐,过量饮酒也会带来痛苦,真正享受这个过程的,恐怕少之又少,多数是理性的自觉,因为对中国人来说,酒量应该算是核心竞争力,时时处处都会用到。销售人员拓展客户,酒量约等于销售额;有朋自远方来,不喝到东倒西歪,说明你没有诚意;面对上司端起来的酒杯,再没眼力见的职员也会一饮而尽,否则你会是那人人侧目的另类;新女婿上门,如果不能撂倒三姑六舅的酒瓶子,恐怕很难抱得美人归。 一直非常纳闷,为啥敬酒的风俗在中国无处不在,仔细琢磨后,我归纳了两个原因,不知道是否准确。第一个原因是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传统,总想要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客人。在非常长的时间里,中国人都在为填饱肚子发愁,粮食一直是不够用的,由粮食酿造的酒自然属于稀罕物。贵客前来,取出好酒,是主人的一番心意,但客人知书达理,自知不可放开畅饮,失了做客的礼数,于是主人便要频繁举杯,以显东道的诚意,长此以往,敬酒便成了饭桌上的必备环节。 第二个原因跟心理学上的社会认同有关,通过酒精,可以分清“我们”和“他们”。人处在社会上,会分成很多个群体,每个群体接纳新的成员,都会设置一定的门槛,进而维系群体内的社会认同,形成群体的凝聚力,比如土匪入伙,要交投名状,新兵入营,经常受到体罚。在社会上正常交往的两个群体,要想互相认同,酒精是合适的门槛,也是很好的桥梁。只可惜,门槛会不断抬高,所以斗酒拼酒的文化便蔓延开来。 酒文化的繁盛程度似乎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虽然酒精佐餐随处可见,但人们在酒桌上的作风要温和很多,只需尽力而为,多数不会勉强;但在东北和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酒风会彪悍许多,这些地方的人是酒桌上的常胜将军。酒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样反映了酒精在社会认同上的作用,因为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群体间利益交换有更有效率的规则可循,人们更加注意节省交易成本,而在欠发达地区,粗粝的作风往往占据上风。 在医学上,酒量其实是一个人对乙醇的代谢能力,不同人酒量有差异,是因为体内解酒酶的含量不同,西方人体内解酒酶含量普遍高于亚洲人,这种差异是天生的,实在是不值得拿来比拼。拜“八项规定”和严查酒驾所赐,很多人说近两年被动喝酒的次数少了,身体上轻松了许多,但酒文化的惯性是很强大的,别人都干杯了,你还真不好随意。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