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人待遇甚至不如内地

业界吁家族企业应给予更多关爱

2013-04-12 来源: 作者:李明珠

  证券时报记者 李明珠

  香港和黄葵涌码头罢工迄今已经超过半个月时间,在码头工人一再要求和劳工署斡旋下,包括永丰、外包商在内的资方代表开始展开谈判,而其背后国际货柜码头仅作为列席人参与,两次谈判的结构均不理想。

  在这场劳资纠纷中,码头工人的诉求能否最终获得成功?为何国际货柜码头迟迟不肯派出代表同劳方谈判?其背后大佬李嘉诚在这件事情上为何并未有任何表态?到底是什么深层次原因导致码头工人采取此种形式和自己老板叫板?

  深港码头工资差距大

  参与此次罢工的是国际货柜码头的工人,属于公司旗下五间外包商之中的永丰和高宝。主要负责聘请码头内不同的工种。工种主要分为公司工及外包工,公司工由香港码头公司直接聘用,待遇较合理,工作更稳定,例如有轮班时间、按月支薪、固定就餐时间、年终奖金等。外包工则由外包公司招聘,有时再作二包、三包。工作时间16~24小时不等,按工出粮,每24小时1115港元,三班工资不一。福利上,外包工没有固定的就餐时间,也没有医疗保障。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种待遇还不如香港公司在深圳的码头工人。在盐田港这样的大型港口,码头工大多也外包给香港的货运服务公司,由香港公司发工资。以在盐田港旗下某服务公司的码头工人为例,他们大都每天工作8小时,按工种出工资。龙门吊司机月工资在6000元人民币左右,岸吊司机每月工资在10000元人民币左右(包含加班费),中间有几次休息时间分别在10分钟以内,叉车司机每月6000元人民币。福利上,岸吊司机每月有住房公积金,整体码头工人年涨幅为200~300元人民币。

  家族企业未尽关爱责任

  在周边码头竞争之下,近年香港的货柜业生意大不如前,外包往往能降低成本。那么,外包有没有影响薪酬水平?

  根据香港统计处的数据,1999年香港货柜码头的从业人员为3782人,薪酬总额为12.8亿港元,这两个数字到了2011年分别为3498人及12.6亿港元。从薪酬总额看,工人的名义收入似乎并未减少。然而,具体到工人个体,感受却大不相同。罢工工人指出,工资在回归后有减无加,个别职位经常三更连上,现时日薪为1115港元,远低于1997年的1480港元。

  香港大规模的罢工活动并不算多,上一次是6年前,当时的扎铁工人罢工近40天,最终令承办商答应为工人大幅加薪。或许这次这点罢工的声音根本引起不了李嘉诚的关注,在罢工开始的第二天,香港股市大跌600点。而此时,李嘉诚正忙于增持自己旗下长实集团的股票。

  有香港学者认为,商家尤其是大财团其实应该明白,“员工是公司最大的资产”。在2003年SARS袭港期间,资方叫劳方共度时艰,减薪留职,但在经济复苏期间却拒绝改善薪酬待遇,假外包之手刻薄工人,实属不该。

  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区玉辉教授,对香港家族企业颇有研究,他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亚洲地区的家族企业特别对所在的社区有深厚的感情,理论上来讲对社区的贡献应该比较多,香港的一些企业在捐款方面做得也不错,但仍有比较传统的利润最大化观念,并没有把家族企业对整个社区的贡献理念,结合到实际的生意中,像和记黄埔这样的国际化家族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还有待提高。

本版导读

2013-04-12

深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