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数据持续“挤水分” 直接融资加快发展

来源:证券时报 2024-08-14 A002版 作者:贺觉渊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53万亿元,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8.8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22万亿元,7月末的社融存量同比增长8.2%。此外,7月末,广义货币(M_[2])余额同比增长6.3%,狭义货币(M_[1])余额同比下降6.6%。

  7月份,金融数据“挤水分”效应持续显现。在有效信贷需求偏弱的情况下,综合反映实体经济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融资支持的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增速保持平稳,展现出了一定的韧性,也反映出直接融资正加快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经济逐步恢复良性循环,有效融资需求也将回升。未来经济政策着力点将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内需,随着消费恢复,经济循环会更加顺畅,也将创造出新的有效融资需求。

  “挤水分”效果持续显现

  7月末,广义货币(M_[2])供应量同比增速小幅改善,狭义货币(M_[1])供应量同比继续下降。今年以来,受金融数据“挤水分”影响,M_[2]、M_[1]等货币供应量指标增速有所放缓。

  目前,M_[1]已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权威专家认为,主要是前期企业活期存款中,有一部分通过手工补息获取了相对高些的收益,随着手工补息等行为得到规范,企业活期存款出现下降,有些逐步向理财转化。有业内人士反映,部分企业过去“存贷双增、低贷高存、虚增套利”的模式难以为继,提前归还了贷款;新发放贷款要先补上贷款收回、核销的“坑”,然后再增长,最终体现在贷款增量上的数据会相对少一些,但对经济的支持是实打实的。

  随着货币信贷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评价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需要具备多元视角。比如,从社会融资规模看,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2%,仍然高于名义经济增速,反映金融持续发力支持实体经济。

  从贷款结构看,7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6.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5.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5%;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7%,均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

  有效融资需求依然偏弱

  今年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53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8.87万亿元。对比上月数据测算,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600亿元,同比少增859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708亿元,同比增加2342亿元。

  尽管存在季节性效应、“挤水分”效应等因素,7月信贷数据依然指向当前有效信贷需求偏弱。

  权威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上高度依赖于信贷资金的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贷款“大块头”逐渐调整,反映到信贷数据上是不增长甚至收缩,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新动能领域贷款需求短期内难以完全接续,补不上传统领域贷款下降形成的“坑”,导致信贷增长出现波动。

  不过,在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中,票据融资增长较多、增加5586亿元。业内专家分析,在有效融资需求不足时,银行短期内要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而项目储备不足,通过加大票据直贴、转贴力度,将代表企业信用的未贴现票据转化为代表银行信用的表内票据融资,也对企业实实在在地提供了资金支持。

  随着票据利率下行,业内专家认为,中小企业通过票据融资的成本会相应降低,也可以激发融资需求。

  直接融资加快发展

  今年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87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38万亿元,同比少增3.27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61万亿元,同比多3116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03万亿元,同比多2380亿元。

  7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政府债券净融资保持同比多增态势。市场专家认为,在防范化解地方债务、城投债务融资规模整体收缩的背景下,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增长说明一些企业通过发债替代了贷款。

  此外,7月我国政府债券净融资约7000亿元,同比多约2900亿元,有力支撑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近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正在加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和使用也在加速落地。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预计未来三个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会明显提速,也有望助力社会融资增速维持在相对高位。

本版导读

2024-08-1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