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领域“先行探路” 长三角探索更深层次一体化发展

来源:证券时报 2024-08-14 A002版 作者:陈雨康

  证券时报记者 陈雨康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从“硬联通”到“软联通”、从项目协同到制度创新、从项目显示度到民生感受度……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走深走实,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近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印发《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下称《三年行动计划》),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将通过项目化、清单式推进,确保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各项任务加快落实。

  做好先行者、动力源

  作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2023年,长三角以全国3.7%的国土面积,创造了24.4%的地区生产总值,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不断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孔雪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从产业结构看,长三角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发展水平较高,形成了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产业基础已奠定;从区域协同看,沪苏浙皖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实现了互联互通,区域合作的硬件支撑已具备;在对外开放上,长三角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是当下企业出海的重要“起锚点”;金融领域方面,长三角金融产业产值逐年走高,成为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的主力军。

  不容忽视的是,长三角在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上仍有许多堵点、痛点有待纾解,其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仍需提升。业内专家认为,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注重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先行探路,加强重大改革创新举措系统集成,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发展能级,辐射带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协同发展。

  毕马威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蔡伟对记者表示,长三角地区要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和科研资源共享,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要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不断探索创新联动、省际互动、辐射带动和要素流动等领域制度创新;要扩大开放合作,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积极参与全球高端产业竞争;要推动绿色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优化;要提升安全发展能力,实施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必要时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合作,在更大空间范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要发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协调作用,在市场准入、行政审批、知识产权保护、税收等制度性障碍方面实现突破,通过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形成统一标准和互认,降低企业跨区域经营的成本,形成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强大合力。”孔雪说。

  科创策源和产业创新

  “两手抓”

  去年11月30日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明确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的重点任务。《三年行动计划》提到“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和“协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两大方面,共40项重点任务。

  在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上,《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深入推进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支持南京、杭州—宁波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20项重点任务。在协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上,《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协同推进未来产业发展,联合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联合发布长三角未来产品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等20项重点任务。

  合肥市创新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裴晓辉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地区聚集了众多优秀的高校和科研人才,同时拥有成熟的产业基础,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城际协同。各地应基于产业禀赋专其所长,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

  “未来,科技创新不仅仅是沿着产业链进行的,更重要的是‘从0到1’的突破性创新。这类创新需要应用场景,而每个城市的产业基础可以为对应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撑。”裴晓辉表示。

  孔雪表示,长三角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需要汇聚全球创新资源。虽然沪苏浙皖都有一批外资研发中心,但研发中心的内涵却迥然不同。外资研发中心主要从事“针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性开发”,称之为“开发中心”更为适宜。因此,下一步吸引外资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激活外资研发中心参与国内科技创新上。此外,长三角内部不同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同质化问题依然存在,由此带来的竞争会影响创新资源共享,亟须挖掘和推广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跨区域合作项目作为示范。

  长三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需在协同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孔雪表示,可在创新、金融和出口上加码。一方面,尽管国产化进程加速,长三角企业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领域的进口设备、进口工业软件需求仍然较高,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大沪苏浙皖在该领域的研发合作力度;另一方面,要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推动区域性科技金融创新,尤其是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和股权投资等。另外,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企业“走出去”是必然选择。未来,将有更多产业选择“出海”,长三角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总部,形成总部集聚效应,为企业“出海”奠定坚实的力量。

  沪苏浙皖各展所长

  形成“交响曲”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统筹好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6月召开的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明确,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苏浙皖各扬所长,深化跨省市合作,促进全方位协同,在规划政策体系、改革开放、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三年行动计划》的作用是把‘独奏’变成‘交响’,要让大家产生同频共振效应。”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忠伟表示,从前两轮三年行动计划看,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320项重点任务、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217项重点任务,完成率均在90%以上。

  在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的大框架下,继续把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写实写好”,离不开上海进一步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孔雪表示,未来,要全面审视浦东和虹桥两个开放极的优势,探索更多的制度型开放经验,助力上海成为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源”;上海的优势在于科技人才集聚、创新能力强、服务业发展水平高,要加大上海在原始创新领域的研发投入,发挥上海作为“研发飞地”的强项,通过上海产业链处于上游的有利条件,提升苏浙皖的产业能级;要发挥杭州、苏州、南京等副中心的优势,与上海充分联动,共同实现龙头带动作用。

  近年来,苏浙皖三省发展各有千秋,逐渐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协调发展格局。蔡伟表示,江苏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利于推动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数字经济领先,可以此为基础,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金南翼”。安徽拥有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的特点,要聚焦新兴产业和绿色发展,并担当好长三角联通中西部的重要开放枢纽。

本版导读

2024-08-1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