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0年9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行不会贸然加息的三大理由
朱 凯

      证券时报记者 朱 凯

  近日又有争论指向了加息。从CPI指数居高不下、实际负利率已延续数月等情况来看,加息似有必要。不过,考虑到目前美国、日本等正在酝酿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而保增长、调结构依然是下半年我国宏观政策的主基调,因此贸然加息并不符合市场对政策的整体预期。

  首先,通胀的存在具有阶段性因素,第四季度将会逐步回落,通胀压力并不大。市场预计8月份CPI在3.5%左右,有可能是全年高点。而天气的逐渐转凉有利于蔬菜的运输储藏,蔬菜和猪肉价格近期的涨幅已明显趋缓。很明显,动用价格手段压制通胀预期并非管理层目前的最佳选择。

  申银万国证券认为,海外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明显增加,这会逐步传导到国内经济。分析人士预计未来几个月经济数据将继续同比下滑,政策基调进一步向“保增长”方向倾斜的概率更大。

  其次,将流动性管理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可以采用除加息之外的其他手段。就近来说,8月27日国家外汇局发布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的通知》,业内称其为减轻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以及货币被动投放的压力之举。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此前企业出口所得要强制结算成人民币,这在构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还带来流动性过剩,导致物价上涨,催生房市和股市泡沫,加大国内面临的通胀压力。很明显,此举也有望降低未来的通胀压力,防止流动性泛滥给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

  央行通过定期的公开市场操作,已有较大的空间管理好流动性。从近期的操作轨迹来看,1年期央票已连续12周企稳于2.0929%,央行并未释放出调整基准利率的意图。

  第三,央行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也提出了“动态微调”的观点,这也可以理解为管理层并不想动用利率工具。国泰君安证券宏观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并没有进入利率制度改革的时间窗口,因为次贷危机的余波还未过去,国际社会对经济刺激政策是否退出还存在争议。这一背景下,“求稳”应是首选的策略。对此,货币市场交易员认为,“动态微调”只有可能是在保证市场流动性适度的前提下,向较为宽松的一方倾斜,否则也会与管理层不断重申的“适度宽松”政策南辕北辙。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黄文涛指出,由于房地产调控未见放松,经济增速的重要性在下降,经济景气程度将进一步下行。由于银行信贷一直被严格控制,央行也可能适度放松货币供应来对冲经济的超预期下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