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投入大效益低 外资行退出零售转攻对公业务 2013-09-0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蔡恺
证券时报记者 蔡恺 在中国从事零售银行业务的投入太大,短期内难以实现效益,这迫使部分外资银行调整策略。继苏格兰皇家银行之后,德意志银行近期也退出了其在中国的自营零售业务,转而全力发展更具优势的对公业务。 近日,德意志银行在华注册的独立法人银行德意志银行中国(简称“德银中国”)宣布德银中国青岛分行正式开业,成为德银中国的第6家分行。据介绍,青岛分行将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客户提供现金管理、贸易融资和贷款服务,即传统意义上的对公业务。然而,就在今年7月中旬,德银中国关闭了北京支行,该行是德银最后一家主要从事个人零售业务的支行。 德银中国2012年年报显示,由于中国利率市场化压缩利差,以及外汇交易的波动性加强,该行税后净利润同比下降46%至2.6亿元人民币。 利润下滑、退出零售业务……这令人联想起3年前苏格兰皇家银行退出中国区零售业务。2010年12月15日,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与星展银行(中国)签署协议,星展中国接手前者的零售及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客户群。随后,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于2012年陆续关闭了多家支行,2012年已不销售任何新产品,仅对部分持有未到期的理财产品客户提供售后服务。 此次德银中国退出零售业务,再次引起了“外资银行在华水土不服”的议论。事实上,部分外资银行退出零售业务的背后,既有不可抗的现实无奈,也有长远的策略性考量。 东亚银行(中国)分管零售业务的副行长林志民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大部分外资银行从2007年才开始转制成为本地法人银行,加入竞争已经十分激烈的零售市场。而目前仅有汇丰、花旗、渣打、东亚做得比较好。 零售业务与对公业务不同,前者必须经历长期的、大量的资源投入,效益却难以立竿见影,包括网点建设、员工招聘和培训、品牌宣传等,加上投入资源的限制,零售业务往往很难做大。相反,部分外资行的优势业务在于对公、投行业务。 实际上,德银中国关闭北京零售支行,转而在青岛增开分行的举动绝非偶然。据了解,新开业的青岛分行主要为满足企业和金融机构客户的需求,具体服务项目包括应付和应收账款、流动性管理、贷款、外汇和供应链财务解决方案等。德银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于尔根·费琛表示,中国是德银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无论是短期发展还是长期增长潜力,中国市场都不可小觑;德银致力于发展中国业务,既要通过新的业务分支自我壮大,也要与本地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依托于德银的海外网络,我们的业务强项是环球金融贸易业务和环球金融市场业务。”一位德银业务人士表示。 而较早前退出零售业务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在其2012年年报也表示,该行在亚太区集中全力发展其核心业务——批发银行业务,包括金融机构业务和公司银行业务。 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表示,2012年报告期内由于零售业务的退出以及业务战略的转型,主要财务指标与前年相比均有下降,2013年预计在完成战略调整的基础上,各项业务将进一步提高。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