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时报观察 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政府应有更多担当 2013-09-1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何敬东
证券时报记者 何敬东 养老问题在这几天成了舆论一大热点,缘由有二:一是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尤以“以房养老”引人关注;一是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延迟领取养老金”的言论,亦在坊间引起巨大争议。 从《意见》的内容来看,国家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亦可谓殚精竭虑,布置周详,但何以文中的一句“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寥寥十数个字竟引起舆论这么大的反响呢?舆论界从中解读出这样一个信号——养老,还得靠居民自己。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杨教授的“50岁退休,65岁开始领取养老金。期间15年,男当园丁女编织”这样一番高论,更是为老年人“自立自强”指明了路子,与《意见》的精神倒是相当契合。 中国正在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如《意见》所说,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同时,在养老问题上,中国有着自己的国情——人口基数庞大、历史欠账太多,计划生育长期化的负面作用渐显,这对国家在养老事业上的投入,确实构成了巨大的影响。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政府减轻责任的借口,相反,正因为负担沉重,政府才更应该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我们看到,在《意见》里,国家确实有加大养老投入的决心,在土地、税收、财政诸方面都有不小的支持力度,但间或出现的“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支持家庭、个人承担应尽责任”等字眼,无形中加大了老百姓自身的养老压力。就拿“以房养老”来说,且不论其在中国国情下是否可行,这一养老办法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市场行为,是银行、中介等机构和居民之间的商业契约,似乎没有必要政府出面来明文要求。 事实上,国家完全有能力担当起更多的责任。譬如,在财政上予以更大投入,少点形象工程,就足以填补不小的一块养老金缺口;再譬如,巨量国有资产的红利,亦可作为养老资金的一大来源。还有,尽快改革养老双轨制,精简庞大的财政饭队伍,营造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亦是应有的题中之意。 总之,在养老问题上,政府应有更多的担当。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