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改革创新 是经济增长动力新常态 2014-12-1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宣宇
“新常态”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词之一。这是自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以来,中央对“新常态”最全面系统论述,是中央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战略判断,是理解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政策和创新宏观调控的最重要背景。 “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确实,中国经济必须要保持一定增速,这是解决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基础,也是加强和改善民生保障的重要条件。保持经济一定的增长速度、决不能出现经济大幅破位下行的“减势”情况,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政策底线。 但另一方面,又要准确把握新常态的客观要求,“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要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要求不减势、质更优。这是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远景,但问题的关键是新常态下增长动能从哪来?这正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回答的中心内容。 在中国经济由增速向质量、由大向强的转化过程中,改革和创新是两个重要的引领力量。“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通过改革点火器推动创新发展新引擎,充分释放体制机制红利,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最有力法宝。 今年以来,经济增速重心下移,下行压力较大。但本届政府保持定力、创新宏观调控,坚持合理区间管理,强调运用简政放权“先手棋”和制度建设“连环炮”激发社会创新创造创业热情和经济活力,一系列简政放权和微观放活措施给广大中小微企业“松绑”和“解渴”。虽然经济因转型升级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凸显,但通过充分激发中小微企业就业“推进器”和“容纳器”作用,极大增强了区间管理弹性,为持续深入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基础条件。可以说,改革和创新是2014年主要经济社会目标和任务可望较好实现的最重要抓手。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继续抓好各项改革方案制定”;同时要求狠抓改革措施落地落实,要求“强化责任,加大协调力度”;“要强化督促评估,落实督办责任制和评估机制,让群众来评价改革成效”。会议提出2015年“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将加快推进,“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同时要求以问题导向加速推进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改革释放的巨大红利是中国经济“巨大韧性”的一个内涵,那么创新就是另一个重要内涵。中国经济要走向创新驱动、向中高端迈进,关键是要发挥人的智慧和积极性。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要通过政府放权让利的“减法”调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的“乘法”。中央因此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强调要“以政府自身革命带动重要领域改革,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一方面体现在投资需求和区域协同发展,投资对中国短期经济发展仍发挥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韧性将越来越多表现在改革和创新上。因改革释放的巨大红利以及创新所蕴含的广阔增长空间为较好完成今年主要经济社会目标提供了根本保障,也必将成为明年和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中央对经济新常态这一战略判断,表明中央保持区间调控弹性、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坚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鲜明态度。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只有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牢牢把握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知者行之始。深刻理解改革和创新在引领经济新常态中的作用,是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内涵,对于促成社会合理预期、增强思想和行动合力,增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财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