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古人葬礼:下葬与禁忌 2015-04-1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王国华
【儒林经济】 有些子女,父母在世时不孝顺,死后大操大办,完全是为自己挣面子,那才是真正的可恶
按《儒林外史》中的描述,古人死了,不一定马上就下葬。余特、余持两兄弟是五河县有名的读书人。余特辗转回乡,对弟弟余持说自己要到无为州会一位朋友。弟弟说,你这次如果能寻些钱回来,就把父亲母亲葬了,灵柩在家里停了十几年,我们在家心都不安。余特说,我也正有此意。现在来看,灵柩在家十几年,有点匪夷所思。张静斋也问过持丧的范进:“想是令堂要在祖茔安葬了?可曾定有日期?”范进回答,今年山向不利,只好来秋举行。亦即计划第二年安葬。也许古人过于重视风水,下葬一定要选好日期和地点,不急于一时。越是大户人家越如此,小门小户的平头百姓反倒可以因陋就简,不怎么在乎。学者庄征君借住在乡村一位老人家中,结果老两口都死了。庄征君想,我虽在此仅一宿,但我不葬他,谁来葬他?于是拿出几十两银子来买了棺木,将其收殓。又掏钱在附近买了一块地,掩埋了他们。这两位老人虽然命苦,好歹最后还有个安身之处。客死他乡的书生牛布衣就没这么幸运了。素昧平生的老和尚为他收尸,拿衣服替他换上,并请了几个邻居,七手八脚在房里入殓。老和尚百忙中还披了袈裟,到他柩前来念了“往生咒”。装殓停当后如何下葬呢?买地需要钱,还要请人抬棺等,花销甚大。无奈之下,老和尚把堆柴的屋腾出来为他停柩。这口棺椁一停就是几年,直到几年后牛布衣的遗孀寻来。 下葬还有些稀奇古怪的说道。余特、余持两兄弟在家睡觉,对门忽然失火,眼看就蔓延过来了。两兄弟叫齐邻居,把父母灵柩搬到街上。大火到天亮才扑灭,也烧毁了余家两间房子。按当地风俗,灵柩抬出门,再要抬进来,这家人就要受穷。所以众亲友都劝他们尽快把灵柩抬到山里,择个日子葬掉。两兄弟商量后认为,我两人要葬父母,自然该正正经经地告庙、备祭辞灵,遍请亲友后会葬,岂可如此草率!即使将来受穷,也不能让父母草草下葬。于是将灵柩抬回家中。阖县的人都认为他们是书呆子,做这样倒运的事。受穷一说,明显就是托词。对于活人来讲,没完没了地耗在丧葬上面确实不是事。好不容易因为某种原因把灵柩抬出去,那就赶紧找个由头葬了吧。关于葬礼的忌讳各种各样,灵柩抬出不抬进的说法仅是其中之一。其他禁忌则不外清心寡欲,以苛对自己来表达对逝者的感同身受。但能全部坚持下来殊为不易。这方面,范进的反应比较典型。即,强调自己遵守祖制,但只要有人劝,就会顺杆爬。张静斋劝在家守丧的范进跟自己到高要县去旅游,他给出了冠冕堂皇的说法:你居庐三年,自是正理;但若为安葬老母,出去筹钱也就可以不必拘泥于成例。再说你中了举人后还没去拜访过老师,这高要的汤知县就是你的老师,同时也是我的世叔(其祖父的学生),咱们一同去打秋风,或许能寻些外快来。范进问,不知这样,大礼上可行得?张静斋回答,礼有常法,亦有变通,没什么行不得的。范进马上答应了。 两人来到高要县,见到汤县令。汤县令让仆人摆上席来,席上有燕窝、鸡、鸭、鱿鱼和苦瓜之类。坐下后,范进犹犹豫豫地不举杯箸。县令询问缘故,张静斋替他回答道,范先生遵制不肯使用镶了银边的杯箸。知县忙叫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牙筷子来。范进还不肯举动。张静斋说,这个箸也不能用(象牙筷子属于奢侈品)。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的竹筷子来,范进才欣然接受。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若不食荤腥,那就麻烦了,因为事先没有准备素食。后来看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丸子送进嘴里,方才放心。“大虾丸子”这一场景一直被后人当作范进的笑料之一。窃以为这倒不必。他本来就是做做样子,受制于传统而已,内心里未必认可。对于死者来说,让他们活着的时候多享受一下,死后的哀荣有没有便无所谓。有些子女,父母在世时不孝顺,死后大操大办,各种礼节一样都不少,却完全是为自己挣面子,那才是真正的可恶。 (作者系深圳作家)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