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企业大学那些事

2019-04-15 来源: 作者:周家兵

  【商兵布阵】

  企业大学的发展是个好现象。定好位,育好人,助企业腾飞。

  周家兵

  

  笔者今年3月27日发表在《证券时报》的专栏文章《企业大学那些事》,引起不少读者的兴趣,纷纷留言或评论,希望我就企业大学定位这事,继续深入谈谈。

  追溯起来,企业大学在三四十年前的国企非常普遍,那时通常的称谓是,某技校、某职工大学、某职工夜校等之类。学历等级通常分为高职、大专和大学。学校招生原则上只对企业职工和职工子女,不对外招生。专业设计和师资水平基本上和企业紧密联系。在那个时期,对于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高,这类职工大学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便开始和一些“外面”高校合作,叫“定向委培生”,这类生源毕业后要回到指定的单位(委托培养的单位)。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教育开始改革,扩招。这类企业大学独立出来办学,同企业脱钩。变成某某省市工程技术学院,由专科职业技术学院逐渐升格为二本、一本院校。比如昆钢、武钢原先的企业大学(避免广告嫌疑,不在此列出大学全称)。企业职工子女和所需特殊人才,便委托高校培养,“高等教育采购”。每年向独立自主运作的“大学”支付一定教育经费,大四开始进入委托企业实习。

  如今,诸多发展较好的民营企业,开始将培训部单独出来运作,成立自己的企业大学。主流定位有如下三种。

  第一种是党建培训。比如一些企业举行的“万名党员进党课”活动。特聘当地党校老师到企业大学授课,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接地气。生动活泼,受到基层党支部和党员们的一致好评。还把周边工业园区没有企业大学的企业党员动员过来,一起学习听课。在社会上产生非常好的反响,效果显著。

  第二种是企业管理培训。这类培训通常会提前收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交给授课老师,个性化定制课程。授课老师,可以是外聘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企业职员工经过TTT (Training the Trainer to Train)认证的内部讲师。课程设计流程通常是,收集案例,分类萃取,头脑风暴,分析解决,标准化,优化制度和流程。好处是能够给企业管理带来实实在在改善。一些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化,运作流程的完善,很多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循序渐进达成的。

  第三种是技术精进和突破培训。这类教学的 “实战性”通常会超过“外面高校”的水准,属于“靶向教学”。也就是企业里面的某个工序、某台设备,如何优化,如何改进,技术如何突破等。非常细枝末节的技术性问题。这类教学既是技术的传承、普及和教会职场“小白”,也承担着行业技术的突破重任(一些企业叫“研究院所”)。很多企业技术专利,也就源于此。比如某台装备采购回来,在实际使用中发现一些细小问题,设备厂商却觉得其他客户没问题,仅仅是你这一家有问题,他们对你的产品和工艺不了解。这类问题太个性化,有的甚至涉及技术机密。这时企业大学的作用会发挥出来,召集相关技术人才,学习交流和探讨。借助外脑,建立“流动博士工作站”等,强强联手。

  从培训阶段来分,企业大学通常会承担四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入职教育,主要内容是企业制度、工业安全等;岗前教育,通常是岗位所需的内容,职责权限和工作指引;在职教育,这是企业大学占比非常大的任务,前面所说的三种情况均在此列,包括但不限于;职务异动教育,新的岗位新的职务内容不同,通过企业大学的培训岗位之间衔接事宜,帮助职员工在新的岗位,快速成长,早日胜任。

  企业大学的发展是个好现象。定好位,育好人,助企业腾飞。

  (作者系深圳东方华策公司总经理)

本版导读

2019-04-15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