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另类功能

2022-02-18 来源: 作者:木木

  【缘木求鱼】

  一心炒股发财的人,就很容易迷失在市场中,迷失在自己想象出来的幻境中。

  木木

  

  人们跑到股市里炒股,都是抱了赚钱的目的吧。不过,想赚钱和能不能赚到钱,实在是两回事。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在股市里赚钱的人只有一成,两成人勉强打个平手,而剩下的七成人就只能承受亏损的痛苦了。这种说法显然比较吓人。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好像从来也没有一个足具说服力的说法。其实,券商和交易所手里掌握的交易数据,在目前已经极为强大的算力支持下,是应该能够得出一些结论的。不过好像没有——或者有但不够引人注目?

  流传广的说法,当然未必就是准确的说法。单就严密性而言,这种“壹贰柒式”盈亏分布法,天生就带了缺陷——没有给出时间标定,如果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情况一般就会有变化。比如,在牛市中,这种盈亏分布应该不成立,这用脚趾头也能想得到;而在熊市中,尤其是比较大的熊市,能有百分之一的人守住盈利就已经很不错了。

  或许,在三十年或者五十年的投资周期中,投资盈亏的这种分布状态确实存在,但对投资个体而言,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内,这种规律的价值——或者说可怕性也行——就会打折扣。毕竟,对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炒股不过是手段、是工具,是为了过上更“美好”、更“幸福”的世俗生活,如果赚了大钱之后仍像巴菲特那样苦行僧似的过日子,相信许多人就根本不会点灯熬蜡地炒股票。

  在市场中,经常会听到有人如此“赌誓”——搞一把大的,实现了财务自由,就“金盆洗手”,过自由自在的日子去。这大约是股市中人一种比较普遍的心态吧。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不过,即使是这样的“赌誓”,也因了缺陷的存在而显得格外不严肃:到底多大一把才算大?所谓的财务自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想象中的自由自在的日子又该如何来定义?正是因为这种基础性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一心炒股发财的人,就很容易迷失在市场中,迷失在自己想象出来的幻境中。

  足具说服力的例子常有常新。比如广州那个加杠杆炒股的69岁老太太,被券商授信6600万元的两融额度,结果“一战”爆仓,老本儿亏完之后,还欠券商1000多万元。一个敢借,另一个敢给,双方既然都迷失在“游戏”中,市场风险当然就不存在。这种做派,恐怕很难和投资的正常姿态挂上钩——这与赌桌上压大小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吗?老太太能如此操作,认知能力显然有问题,到了年届七十的岁数,仍认不清生活的本质,肯定就无法胜任更为复杂的投资活动,这次不爆仓,下次也会爆。当然,给老太太授信的券商也高明不到哪里去——甚至还更贪婪,没有谨慎、严格的风控,只要有佣金赚“裸奔”也可以的做派,从根本上动摇了市场的基础。

  再比如那个把3000万委托给任职券商高管的邻居炒股的老太太。两个老朋友的行为,同样让人很无语,一个敢给,一个敢接,两个老人家到底是怎么想的,实在让人难琢磨。按照简单的行为逻辑推理,两个人显然把股市当成自家钱柜了,认定能一块钱放进去、十块钱拿出来,简直比当年的巴依老爷种金子还靠谱儿。如果股票投资赚钱真的如此简单易操作,恐怕人人都能战胜巴菲特了。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为之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战胜贪欲、保持理性、控制风险之类的说辞,对那些来来往往、匆匆忙忙走在同一条路径上的炒股者而言,意义实在不大。知易行难。旁观者亲自下场操作,面对股价的涨涨跌跌、账户财富的增增减减,恐怕也很难把持住心性,心潮起起落落之间,行走的姿势往往也很快变了样。

  这大约也是股票市场的另类功能吧。发现不了这个小秘密,市场中人恐怕就很难实现自我矫正,也无法从市场中一个个或长或短的峰谷周期中跳出来,以更长远一些的眼光审视这个市场、审视市场中人及其行为方式,进而发现更有价值的方向和路径。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

本版导读

2022-02-18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