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科技巨头扎堆务农

来源:证券时报 2024-01-30 A007版 作者:魏敏

  魏敏(上海高校教师、博士)

  不知不觉中,网易丁磊养猪,迄今已近十五年了。从一开始拍卖的天价猪,到各大电商平台都能买的丁家猪,一路变化,趋势向好,终于让《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称赞养殖环境好又安全,猪肉胶质感非常强,有小时候味道的猪肉走上寻常人家餐桌。继网易之后,京东养“跑步鸡”、腾讯AI养鹅、大疆种树(农业无人机应用在植保作业、作物监测、农田测绘、播撒作业等多个农事领域,从水稻播种到守护果树,让农民可以“开着飞机”管理农田),加上发力为农业赋能的拼多多,科技巨头扎堆务农,阵势可观。这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农业赛道的巨大潜力与光明前景。如此多的科技巨头都来共襄盛举,而且做好在农业领域扎根多年的准备,的确值得人们关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3年发布的相关报告,全球约有23亿人正面临中度或重度的粮食匮乏,全人类的整体粮食消费状况并不乐观。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已经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但也要看到,目前在中国,农业人口减少,农业耕作方式不够先进,一些农业区耕地规模小且分散,规模化大农场占比不高,小农模式仍是主流。与此同时,懂土地、懂农作物,又理解科技和数字化的综合性农业人才很短缺。相关普查数据显示,中国3亿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文化程度整体不高,仅7%左右的人受过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教育。科技巨头扎堆务农的背后,潜藏着这样一个需要解答的课题:谁在替我们种地?我们希望谁来种地?

  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是中国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巨头挽起裤腿下到田里做农业,自然是一件好事。科技化改造讲究一个规模效益、边际成本递减,但也会有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农业的科技化改造自然不会是一条容易的道路。网易养头好猪都需要15年的时间沉淀,田间地头的其他各项事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也需要持续投入,行稳致远。在某些领域,传统农业依靠长时间的积累,可以慢慢形成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但是受制于各种条件,有些传统的方法与经验难以大规模复制推广。相对而言,数字化技术的标准方案可以大规模推广。仅此一点,就决定了这些科技巨头的坚持是值得的。无论是AI养猪、养鸡、种树、种瓜,科技巨头不止是想做供应链,而是把生意拓展到了产业链的上游,即从电商延伸至供应链上游打造闭环。这是可喜的现象。

  伴随科技巨头扎堆务农的,是农业投资赛道的异军突起。近年来,在中国,“上山下乡、田间地头”已成为一级市场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风口,无论是总投资额还是投资笔数,都在稳步攀升。这说明“英雄所见略同”——科技加持后的田间地头大有可为。当然,农业领域旧貌换新颜且前景看好,也离不开中国政府的擘画与灌溉。据统计,过去5年,中国政府引导资金和社会资本为农业发展注入了1123亿元。扶持政策,以及技术、资本、人才等产业要素正加速流向农业领域。

  在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下,科技巨头跟农业公司联姻的好事多多,除了有抢占数字农业先机的意图,还有参与数字城市建设的长远计划。而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科技巨头们除了提供资金,还可以提供大量城市商业数据、居民生产和消费数据。从农业数字化这个增量市场切入,为城市数字化锦上添花。放眼世界,这也是潮流。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高调宣布要养和牛与安格斯牛,打造“全球最高品质的牛肉”。谷歌母公司Alphabet则成立了农业科技公司Mineral,基于机器学习、模拟、感知,来提高农业数据集的质量、多源化和规模化水平。科技巨头扎堆务农,玩的就是技术活,值得点赞。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版导读

2024-01-30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