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1年11月3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解决铁路融资困境亟待体制突破

2011-11-03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孙西军

  铁道部近期将获得超过2000亿元的融资支持,确保其资金偿付和重点项目的推进,以及配套项目的优化完善。饱受资金困扰的铁路资金紧张情况在政府的支持下将大大缓解。但笔者认为,铁路建设资金来源太单一,仅靠举债度日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紧张状况。从长远来看,铁道部门不得不考虑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渠道。

  其实,铁路建设多元化融资是近几年的老话题了,早在2008年,针对全国铁路建设出现的巨大资金缺口,铁道部曾主动出台文件,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此举被认为是打破铁路投融资政策门槛的重要表态。然而,三年多过去了,投资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模式没有任何形成的迹象,尤其是民营企业资本仍不敢向铁道部伸出“橄榄枝”,并没有出现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铁路领域的现象,甚至没有获得投资者应有的反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笔者看来,一方面,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建设项目,没有话语权。铁路投资虽数量大、周期长,但风险也小、收益稳定,对民营资本而言,这一具有高成长性的领域还是颇具诱惑力的。但是,作为单体的民企,其资本实力与国有铁路相比,无疑是“蚂蚁”遇到“大象”。如何保障自身的话语权,如何获得稳定、可靠的投资收益,相对于“大象”,“蚂蚁”显然对规则更具依赖性。

  更为重要的是,铁路行业政企不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必须成为市场主体才能从事正常的经营活动。但迄今,铁路由于尚未实现政企分开,铁路运输企业仍然是铁道部的行政隶属单位,在此体制下,铁路建设项目几乎都是在部门内封闭运行,客运基本为独家垄断经营,铁路运输业并不具备基本的经营权利和职能。没有自主经营权,民资、外资进入就意味着丧失可以对自己财产行使的完整法人权利,这就大大打消了民营资本投资铁路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要想激活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建设的热情,现在首要的任务是必须打破铁路系统的“政企合一”体制,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如果铁道部本身的问题不解决,仅靠举债还债,铁路建设很难稳健发展,铁道部面临的危机也将越来越深。

   第A001版:头 版(今日44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创业板两周年资本市场竞风流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基 金
   第A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公 司
   第B002版:公 司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综 合
   第C001版:C叠头版:市 场
   第C002版:动 向
   第C003版:期 货
   第C004版:个 股
   第C005版:行 情
   第C006版:行 情
   第C007版:信息披露
   第C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1版:D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D002版:信息披露
   第D003版:信息披露
   第D004版:信息披露
   第D005版:信息披露
   第D006版:信息披露
   第D007版:信息披露
   第D008版:信息披露
   第D009版:信息披露
   第D010版:信息披露
   第D011版:信息披露
   第D012版:信息披露
   第D013版:信息披露
   第D014版:信息披露
   第D015版:信息披露
   第D016版:信息披露
   第D017版:信息披露
   第D018版:信息披露
   第D019版:信息披露
   第D020版:信息披露
   第D021版:信息披露
   第D022版:信息披露
   第D023版:信息披露
   第D024版: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