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建设规划助力制造业升级迭代

来源:证券时报 2023-05-25 A003版 作者:周家兵

  【商兵布阵】

  数字化中国“2522”无疑是中国智能制造迭代中的助推器,在这波系统优化和调整中,中国制造人应该看清方向,坚定信心。

  周家兵

  2023年初,中国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其要点有: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据此,不少评论者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简称为“2522”。为了方便论述,本文采用这一简称。

  笔者认为,“2522”将在四个方面助力中国制造业升级迭代。

  其一,助力设计加速。数字化中国制造的设计研发应该能突飞猛进,积累设计研发数据库,数字建模不再是人工搭建,包括有些排版、拼版等设计,直接数字化。不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减少人为干扰。让设计在数字化时代更科学、独立且高效,无形之中降低基础款产品的设计门槛,对于常用、通用的产品设计,会更合理、实用和经典,减少浮夸、变异和不切实际,做到更加人性化。这对于很多中国制造企业和全球消费者而言,是非常大的福音。值得提醒的是,中国制造企业要积极投身其中,逐渐习惯并“磨合”数字化设计带来的红利,即在标准化数据库中进行非标设计。数字化的推进,让制造业在设计输入阶段抓取信息和设计过程中的运算能力,成倍级增长。设计输出的评审也将变得更加有效和精准,可避免不必要的版权和专利纠纷。对于产品针对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喜好,也能从产品的源头设计阶段开始“立意”,这种数字化在工业领域的运用,将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产品源头和市场终端都在数字化中相互“滋养”,彰显个性化会越来越容易达成,其成本也不再居高不下。

  其二,助力生产过程环节更好地达成生产平衡。过程品控、效率和产业链的衔接,是全球制造业之痛。制造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维度起码有人员、机器设备、物料、作业方法、环境和检测六个方面,非常繁琐、复杂,彼此衔接不易。数据化之后,不仅能形成企业内部的“生产平衡”,还能进一步将产业链的“生产平衡”加以贯通,其降本增效和快速轮转的绩效与平顺,将给企业带来灵动的生存空间。制造业过程数字化一旦顺利完成,将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发挥空间,以及难以估算的利润空间。当然,也应该看到数字化“贯通”的难度和挑战,这需要职能部门来引导、协调,给予政策性的鼓励和倾斜。

  其三,助力制造业吸引年轻人才。如今的新生代不愿进工厂的原因之一,是生产环境恶劣,如:高温、地下、高空、有毒等。数字化工厂的建设推进,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利用数字化技术替代、改造某个工段,如:氟利昂加注、电镀氰化物工序等,可以利用智能制造设备来替代现场作业员,人只需在控制中心指挥,现场的生产过程参数均可由设备自动采集,由传感器精准传回控制中心。涉及上述两个例子的企业工段,在中国制造业的很多企业已经得到改变。那么,对于更多的生产制造的特殊工种,以及其他类似的岗位,需要全面系统的考虑,其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应得到有效改变。做到社会认可,其从业人员身心健康。利用“2522”助力制造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少人化或无人化,远程遥控形式达成。无论如何,作业现场或远程操控现场,其工作环境应该基于人本管理。打造更健康、舒适和感受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新生代员工由内而外地感受到中国制造业“2522”的红利。不应用陈旧的思维定义而今的职业环境,甚至用责备的心态面对新生代对于工作环境基本的健康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优秀的新生代,进入中国制造,中国制造才能形成良性人才梯队。从另一个角度看,无论是新生代制造人,还是转型的“老”制造人,都应该要提高学习能力,与时俱进拥抱“2522”在生产制造中要求的实操技能。任何改变都需要从认知、思想和行动上进行贯通,更不要被过去生产制造恶劣环境的成见左右。中国制造业今非昔比,尤其在中国数字化“2522”推进中,中国制造无论是内核科技,还是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根本性改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推进数字化建设的同时,务必加强对制造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很多制造业企业不愿、不肯深度介入数字化革新的一个原因。制造业跟很多行业不同,其输出的内容看起来“不怎么样”,但其背后长时间和高强度的付出,很难被看到。类似冰川,大众只看到浮在水面上的“尖尖”,大部分则淹没在水面之下,且水下的才是最重要的根本核心所在。在流行赚快钱的今天,社会价值却往往被忽视,或被轻慢。模仿和抄袭对制造业的企业家而言,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会让他们因其合法合规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而感到失望。发达国家对于知识管理和版权保护方面,值得中国借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和《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ISO/IEC27001-2022)等,以及更多这方面法规,理应同时普及、推进和执行。中国制造业的输出能力有目共睹,毋容置疑,中国制造业人最怕辛辛苦苦摸索和积累的成果,被无端抄袭,甚至被“倒打一耙”和“恶意碰瓷”。加强制造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刻不容缓。

  数字化中国“2522”无疑是中国智能制造迭代中的助推器,在这波系统优化和调整中,中国制造人应该看清方向,坚定信心。希望中国制造业尽快搭上数字中国“2522”这列高速列车,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作者系深圳东方华策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版导读

2023-05-25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