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马克龙和施罗德

来源:证券时报 2023-05-25 A003版 作者:韩和元

  【和而不同】

  马克龙今天面临的问题,让人不禁想到德国卓越的政治家施罗德。面对当时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社会福利开支节节攀升的局面,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于2003年3月提出了旨在改革福利体系和就业政策的一揽子方案。

  韩和元

  马克龙保持了多项法国政界纪录——39岁当选总统,是当代最年轻的法国总统;他也是法国总统选举改制后,第一位成功连任的总统。但他的任期又仿佛从不曾太平过,在他第一个任期,就因民众抗议其加征燃油税,而于2018年11月爆发席卷法国全国的“黄背心”运动(Mouvement des gilets jaunes)。而他的第二个任期刚刚开始,法国又再次陷入无休无止的抗议之中,这次则因为一场改革。

  在谋求连任时,马克龙扛着“变革”的旗帜,主张削减公务员职位,并提出利商的减税政策,尤其是提出“退休金制度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大幅削减法国的社会福利,以此来为政府的公共债务减负,以便刺激法国经济的活力。他的这些政见,赢得了大多数法国年轻人支持。最终,马克龙以1877万票,得到法国近60%人民的支持而成功连任。作为兑现竞选承诺的重要部分,今年1月,法国政府正式公布退休金改革方案——2023年9月起以每年三个月的速度,将法定退休年龄在2030年从目前的62岁提高至64岁,并将全额领取退休金所要求的养老保险缴纳年限提高至43年,且缴纳年限改革施行期从2035年提前至2027年。

  方案一出,引发法国民众强烈不满,抗议罢工活动随之席卷全国。但纵使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马克龙仍然表示“不后悔”,还称这是“必要行为”。他知道,因为人口老龄化的威胁,提高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对于提高法国就业率,和阻止法国公共养老系统出现大规模赤字至关重要。根据法国退休指导委员会的报告,在2022年取得32亿欧元的盈余之后,法国的退休金收支将于2023年正式进入赤字区间,并维持25年时间以上。在未来10年之中,养老金赤字将在每年100亿至120亿欧元之间,相当于该国GDP的0.3%至0.4%。更为重要的是,法国的社会抚养比情况日趋恶化。二战结束之初,法国是7个适龄劳动人口养1位老人;到20世纪60年代时,该数值是4:1;进入21世纪,该数据恶化为1.7:1;退休指导委员会预测,到2070年时,该数值还会进一步下降至1.3:1。

  但抗议者却坚称,改变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门槛,将更多地损害不富裕人群的利益。政府可以有其它方式来平衡财政,比如向企业和富人征收更高的税。法国工会CGT主席Sophie Binet就表示,法国不应损害国民的利益,希望马克龙摆脱他固执、教条主义式的执政思维。

  马克龙今天面临的问题,让人不禁想到德国卓越的政治家施罗德。面对当时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社会福利开支节节攀升的局面,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于2003年3月提出了旨在改革福利体系和就业政策的一揽子方案,这就是著名的“2010年议程(Agenda2010)”,该议程制定了未来若干年德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以期来激活德国经济的活力。

  这是一次力度非常之大的改革,就其涉及的民众数量以及触及福利制度的深度而言,堪称联邦德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社会行为。但正是因此,人们对该项方案恨之入骨。这场二战后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可谓最为深刻的福利体制改革,却因为触及到了许多人的利益,而遭到了民众的强烈抵制。

  其中,反应最为强烈的是德国东部地区。2004年8月2日,在德国东部地区,反对该项改革的人们,为他们的示威游行打出了“星期一示威游行”这面革命的“旗帜”。8月9日,参与游行的人数迅速增长到4万多人。一星期后,参与人数在此基础上翻了一番,达到了9万人之多。到8月23日时,游行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全国大约140个市镇。

  纵使面临如此之大的社会压力,施罗德仍然矢志不渝地决心改革。施罗德于8月2日当天,对人们上街游行表示理解,但他同时强调,不会对改革计划进行修改。他同时呼吁媒体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了解改革计划和其意义。因为在施罗德看来,德国的高福利社会经济模式早已进入了死胡同,如果再不改革,那么德国的未来堪忧。

  从历史上看,二战之后德国通过福利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更保持了社会公平、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让每个德国人都能享受全方位的国家照顾。但问题在于,慷慨的福利制度需要雄厚的财政实力配合。但长期高负荷的福利体系,已经让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福利开支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3%,并在养老、医疗等关键领域不断出现资金缺口。为了维系福利制度,政府不得不举债度日。与此同时,由于将资金过度的向福利方面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其他方面的支出,形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政府手里有效调节和刺激经济发展的资金又越来越少,就此,德国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中,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经济,使这个昔日的欧洲经济强人一度沦为“欧洲病人”。

  由于施罗德义无反顾的魄力和胆识,再多的抗议也没能阻挡改革方案的通过。这项改革方案,于当时虽被认为是对社会弱势群体过于强硬、无情,但正如我们今天所见,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时,德国却受益于这项改革,而令这位昔日的“欧洲病人”蜕变为欧洲的拯救者,并以此笑傲于世界之林。问题来了,退休金改革如果得以成功实施,它会否让法国重获荣光,而像当年的德国那样,成为欧洲的中流砥柱呢?个人的看法是,这将是确定的。

  题外话是,千禧年后,这个世界真的变了。以前扮演着这个社会改革者角色的都是右翼,譬如历史上的撒切尔改革、里根改革。但千禧年后,承担起改革重担的,好像永远都是左派。施罗德本就是社民党人,而如今大力推行退休金改革的马克龙,本身也出自左翼的法国社会党,是社会党前总统奥朗德的得力干将,只是没有获得社会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才愤而退党组党。

  (作者系广州经济学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版导读

2023-05-25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