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06版:私募基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叶和他的“一对多”净值搜索帖
程俊琳

  老叶的QQ头像是巴菲特,作为一名在证券市场独自闯荡十几年的人,他是成功的。但作为国内第一批一对多产品的首尝鲜者,老叶觉得自己并不成功。

  作为一对多持有人老叶有个特殊身份——民间一对多净值搜索帖的发起人。说起自己当时通过网站搜索其他公司一对多净值的初衷,老叶说:“因为一对多的很多信息不透明,我无从知道其他产品的情况,所以想发个专帖,要是论坛上有朋友也买有一对多产品,可以共同来见证这个新生事物。”自从论坛的帖子发布后,便引发了很多持有人的跟帖,这群志同道合的同仁交流多了之后,大家对各家基金公司的专户管理能力有了更多的比较。

  一年间,老叶和其他一些投资者以及这个帖子都成为监督基金公司专户业务的窗口。从最开始只谈论各自购买的产品到后期将所有产品表现汇总,再到后来有了定期的更新与评判,其间伴随着基金公司一对多业务的迅速发展。“初期产品不多的时候,大家只是在论坛互相交流自己所投资产品的运作情况。后来产品多了,就有人提议弄个排行,使一对多业务尽量阳光化。”老叶告诉记者。

  随着一对多净值搜索帖的楼越搭越高,首批一对多产品也走到了到期的日子。回顾自己这一年的投资,老叶觉得,作为首批投资者,他的投资并不成功。虽然到期赎回时,100万的初始投资还挣回了1.5万元,但他却看到了基金公司在一对多投资管理上的问题。“风格飘移、无法体现仓位灵活优势,这些都使投资者比较失望。”

  在第一批一对多到期的日子,老叶毅然决然地赎回了自己的产品,同时也退出了自己搭建起来的净值搜索帖。9月30日很晚的时候老叶给记者发了条短信:“我已经决定赎回产品并且封帖了”。他说,并不是对这项业务失去兴趣,因为一对多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不能根据一年的业绩就说一对多没有生命力。但一对多的前途怎样得靠各基金公司的重视。路还很长,怎样走下去更多取决于基金公司。 (程俊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