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08版:特刊-机构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3 上一篇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强化保荐职责 促进创业板健康发展
杨 冬

证券时报记者 杨 冬

  A股创业板开板一周年以来,交易活跃、扩容节奏较快、上市公司业绩稳定等一系列成绩令全球资本市场瞩目。作为确保创业板上市公司质量的“第一看门人”,保荐机构的确功不可没。不过,随着监管要求的提高以及公众对创业板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升,保荐机构仍有待对自身业务流程及职责进行优化和强化。

  为求促进创业板实现进一步的健康发展,平安证券总裁薛荣年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首先应为创业板的发展创造较为宽松的舆论环境;其次市场应建立正确的财富观;再次监管层应重点关注创业板公司股权变动后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

  保荐机构是积极推动者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23日,创业板共有130家企业实现成功上市。

  在创业板实现大发展的背后,是众多保荐机构持续不断的努力。据证监会统计资料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国内共有71家保荐机构。另据相关统计显示,截至目前,超过三分之二的保荐机构成功保荐过创业板公司IPO。对此,薛荣年指出,保荐机构对项目的不断挖掘以及IPO成功项目的示范作用,极大推动了民营企业的上市热情,同时也推动了民营经济的整体发展。

  国海证券副总裁燕文波指出,作为创业板企业上市的积极推动者,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以及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市场体系方面,保荐机构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在积极推动创业板企业IPO的过程中,保荐机构也实现了巨大的收益,这种收益也平抑了近年来身处佣金价格战泥潭的券商业绩的下滑。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可供统计的44家证券公司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已达14%,而2009年这一占比仅为5.72%。

  “第一看门人”职责应加强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从海外创业板发展的教训来看,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和业绩不稳定是妨碍创业板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此,保荐机构应充分发挥保荐职责以确保上市公司质量。薛荣年指出,作为创业板的“第一看门人”,保荐机构应在项目遴选、企业治理结构规范、发行保荐等保荐业务流程中实现充分尽责。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少数保荐机构或保荐代表人未能充分尽责。如今年以来,证监会在数次保荐代表人培训会议上曾明确指出,少数保荐代表人执业过程中存在着执业不作为、专业能力差、IPO申报随意、PE腐败、不正常频繁转会、保代资格违规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保荐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以执业不作为为例,据业内人士透露,少数保荐代表人在执业过程中“只签字不干活”,亦即在对拟上市公司在未亲自进行尽职调查、辅导、未参与招股说明书制作的情况下就敢于申报保荐材料。

  一个好的迹象是,监管层目前已经开始对这些“不良现象”进行整治。如证监会曾于今年8月份对某保荐机构保代做出了“停止执业一年”的处罚,另外还有更多的保代被证监会实行了监管谈话。

  对于保荐机构尽责的问题,薛荣年指出,我国创业板具备新兴加转轨的特点,保荐机构在执业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拟上市企业的成长性和创新性,更应该关注盈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强化保荐责任,保荐机构应在内部教育、控制内部人道德风险上大下功夫,对于内控制度则应坚决执行。

  健康发展的“三点建议”

  在创业板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部分舆论曾过分渲染且大加指责。

  对此, 薛荣年建议,结合海外的经验,在创业板发展初期,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高定价是较为正常的,市场应给予包容,媒体也应以理性平和的态度为创业板的发展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薛荣年还建议,创业板虽然创造了大量的亿万富翁和千万富翁,但在和这些人群接触的过程中,大部分人消费观念均较为朴素,并没有出现一夜暴富带来的心理扭曲,因此,市场应树立正确的财富观看待创业板的造富行为。

  此外,对于目前创业板部分上市公司股权变动后(一般为大股东减持),出现的控制力下降导致的公司治理问题,薛荣年建议,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因此监管层应对出现此类问题的公司保持重点关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