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02版:板 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我要评报 | 我要订报 | 我来提问 | 我来出题 | 我要投稿

返回首页 证券时报网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新闻检索

下一篇 4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色金属 看好受益调控政策的公司
2011年重点关注调控政策和资源扩张能力
全球铜矿山成本曲线  由于需求的增长以及矿山开发难度的加大,新矿山的综合成本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金属价格达到高水平才能刺激出产量。 来源:Brook Hunt,国金证券研究所

国金证券研究所

  流动性环境有利金属价格

  全球整体流动性依然宽裕。美国非农就业情况短期内难以显著好转、国内核心通胀率不高,美联储依然会维持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美国的退出政策必然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复苏。近期结束的中央经济会议定调稳健政策,宏观经济的目标(预计GDP8%)决定了信贷目标(预计7.5万亿)不会大幅下降,这就消除了前期市场关于宏观调控从紧的悲观预期。

  商品市场将是流动性的重要选择,商品、商品货币和商品股票的联动性也说明资金配置对于商品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流动性因素越来越值得重视。

  金属消费温和向上

  新兴市场国家的金属消费在金融危机后率先反弹。虽然由于基数原因,消费增速出现回落,但是我们认为新兴市场国家的金属消费在未来依然保持较高水平。

  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势头良好,我们预计未来随着制造业的复苏,发达国家的金属消费缓慢回升可以期待。

  我们认为未来金属消费更多看新兴市场的表现,主要原因在于:

  1.发达国家对金属消费的影响力下降。例如铜消费比重从1999年的60.7%下降到2009年的39.2%。

  2.中国因素仍是主旋律。预计2012年中国的铜铝锌铅消费的全球占比分别为35.77%、40.84%、41.49%、44.21%

  由于中国需求的拉动,我们预计未来三年铜会出现明显的供求缺口,而锌的供求缺口将会在2012年以后显现。

  库存因素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通过比较铜的表观消费量和由工业增加值推算的铜消费,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中国铜库存的变化趋势。铜的去库/补库周期性十分明显,由此可以判断2011年中国将再次进入铜的补库周期。

  金属供给受到多方面限制

  1、矿产品的产出限制

  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很多矿山的投资计划出现了推迟甚至取消,而更多的风险勘探也由于缺乏资金而中止。这对未来金属矿山的产出将会产生一定的限制。

  我们关注矿山的产出,更多的要关注矿山的成本,矿山的成本曲线比产量更为重要。虽然矿产品暴利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由于需求的增长以及矿山开发难度的加大,新矿山的综合成本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金属价格需要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刺激出产量,在产的成本最高的矿山对金属价格有很好的支撑作用。

  成本曲线也是金属基本面的重要组成。

  2、冶炼产能的限制

  全球主要的电解铜、电解铝、电铅、电锌的冶炼产能都在中国,随着中国政府对节能减排的重视,中国冶炼企业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之路即将被终结。

  未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冶炼企业的进入门槛和环保成本是大势所趋,我们预计随着淘汰政策的持续推进,中国冶炼企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将出现改变。未来冶炼产能也将成为金属供给的瓶颈。

  根据有色金属协会的规划,十二五期间十种有色金属的总量将会控制在4100万吨以内,严格控制有色冶炼产能的盲目扩张。

  投资策略及重点公司推荐

  通过比较矿山产出、冶炼限制、成本因素、需求因素以及负面因素,我们对基本金属的投资排序依次为铜、锡、锌、铅、镍、铝,理由如下:

  铜、锡的下游需求良好,而矿产品产出瓶颈使得供求缺口在2011年将进一步加大;铅、锌受到中国政策调控的影响,供给面临冶炼瓶颈,也将会出现少量缺口;镍由于高成本红土镍矿的存在,需求复苏后高镍价可以维持;房地产需求复苏缓慢,影响电解铝价格的表现。

  钼更多看中国对原生钼矿的政策调控力度。中国钼储量全球第一,全球原生钼矿60%来自中国,世界级大型钼矿中国占三;通过控制行业准入门槛,减少中小矿山产出,有效减少原生钼产量。

  此外,还需要关注:

  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其中,节能减排对于高耗能、高污染的铅、铝冶炼影响最大,对于铜、锌冶炼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次行业整合将有效减少钼的供给,鼓励上市公司整合资源。

  资源是公司价值核心。公司现有资源价值的提升在于未来产能、储量的增加;大股东资源注入,可以解决同业竞争;人民币升值将加速中国稀缺资源的海外并购,上市公司具有平台优势,国内众多中小矿山也是收购标的。

  因此,我们重点关注受益淘汰落后产能、资源保护等调控政策和具有资源扩张能力的公司:江西铜业、云南铜业、西部资源、中金岭南、西部矿业、吉恩镍业、金钼股份和云铝股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声明 © 证券时报网 网站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