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文化的阉割 2013-12-04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木木
【缘木求鱼】文化批判的历史任务远未完成,不时就会有所谓“精英”们好为人师地跳出来考考你的智商、情商。
刘佩琦是个演员,似乎已经好久没有出新作品了。但其日前的几句“精英应该多生”的真情告白,却引来舆论一片哗然,闹出的动静儿,似乎要比他以前塑造的许多角色更让人感觉震撼。 刘佩琦是在一次宣传活动上被问到如何看待张艺谋超生问题时,很深情地如此告白一番的。他的话不长,在此全文引用一下,以免断章取义之嫌。如下: “姚明、李娜、刘翔、张艺谋、陈凯歌等,那些精英们,包括其他领域的精英们,我觉着应该让他们多生一点儿,当然国家宪法不允许,法律是平等的,我说话也不算数,但我从心底里觉得各路精英应该多生一两个,这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我们现在太缺乏人才了。” “娱记”们这次肯定没有编排采访对象,应该是尽职尽责地完成了“记录者”的任务的,因为刘先生这话说得很冷静、很客观、很全面,也似乎很有逻辑性。看来,刘先生为了能“演而优则导”,还是很下了一番苦功、进行了一番积淀而且成效颇为显著的。不过,可怕之处恰恰在此。难道这深入骨髓并不分场合随时蒸腾散发出来的腐朽味道,不让人害怕吗? 1958年,刘佩琦生于北京市海淀区,是如假包换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新新人类,但怎么一张嘴说话,却如千年老坟里爬出的古尸,着实地骇人!不过,这倒成为中国文化批判历史进程中的又一个无比鲜活的案例,再次让我们看到,文化的阉割手段是多么的神奇而充满奥妙:初遭荼毒之时,伴随着利刃下的淋漓鲜血,痛楚入髓,痛到极致,却也就慢慢麻木、习惯起来,及至后来,竟也能醺醺然陶醉其中,更有心窍玲珑者,甚而无师自通、举一反三地自阉起来。这真的让人很害怕! 害怕什么呢?害怕这世界就此真的成了“精英”的天下。这样的世界竟有什么不好吗?思之再三,一时半会儿似乎还真不太好说清楚,满眼望去,精光一片,辉夺日月,也一定是极为壮观的宏大景象。但顺着刘佩琦老师的“逻辑”琢磨下去,大概是“非精英”的心思不够使吧,就难免要生出一些战战兢兢的疑问来。 刘佩琦眼里的“精英”,显然应该是有某种标准的;至于标准是什么,由于其列举的样本数过少,我们不好妄加揣测,但用“各个领域的杰出人士”这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概括,刘先生应该不会有什么意见。但问题也接踵而至,这些精英们到底是生下来就一下子变成了“精英”,还是栉风沐雨、手足胼胝地干成精英的呢? 这个问题应该不难回答,但估计刘先生不好回答;如果硬要摆出一副“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架势吓唬人,强词夺理,睁眼说瞎话,难免就要让人闻到其“口臭”。好在刘先生足够“精”,看到舆情汹汹,竟就闭了嘴。不错,这也算一个态度。至于这个“态度”到底怎样,就很难说了,毕竟刘先生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改“三观”,估计不是个小工程。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降,几乎过去了100年;100年来,天翻地覆。但让人颇有些泄气的是,文化批判的历史任务似乎远未完成,不时就会有自封的、他封的所谓“精英”们好为人师地跳出来考考你的智商、情商;广大的、沉默的“非精英”们有时也不争气,总幻想一泡尿就能让土酒变琼浆。由此可见,旧文化的韧劲是多么的足。在其持续的“反动”、“阉割”下,中国人恐怕也难言真正地站立。 对付这个韧劲十足的“老家伙”,显然也是要拿出些韧劲的,100年不够,就再来它100年!不过,似乎也不必如此悲观,在广大网民持续不懈的“韧”的帮助下,无锡市滨湖区计生局不是很快也就“找到”了张艺谋吗?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