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名家 温州会否成为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2011-10-1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汪涛 胡志鹏
过去两周,全球各家财经新闻媒体都在报道温州民间借贷陷入困境的消息。所有投资者都在询问中国民间借贷的情况并对中国的整个金融体系感到担忧。单凭新闻报道和评论家议论,似乎中国正在陷入一个与欧洲主权债务和美国次贷危机不相上下的巨大债务危机。 温州及其民间借贷问题 温州GDP占全国总量不到1%,但据称拥有超过40万家企业(多数为小型企业),这些企业高度依赖民间借贷市场融资。中国人民银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温州近90%的家庭和60%的企业都参与民间借贷市场。根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官方预测,截至2011年6月底,温州民间借贷规模已达到银行信贷总量的20%,即1100亿元左右,比一年前的800亿元有较大增长。有人估计温州的民间借贷规模可能与正规银行信贷规模不相上下。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民间借贷总额将达5000亿元左右。 温州民间借贷问题的跌宕并不新鲜。目前这一轮,是政府在2008-2009年的大规模信贷扩张之后、于2010年开始收紧信贷之时,非正规贷款(包括银行的表外信贷和民间借贷)开始快速增长。而官方存贷款利率相对于通胀和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而言非常低,也促成了上述情况的发生。民间借贷年利率,从直接贷款的20%左右到通过中介贷款的逾40%不等,对投资者来说极具吸引力,但作为企业的可持续融资成本来说过高。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估计,2011年仅有35%的民间借贷流入实体经济产业,较2004年逾90%的比例大为下降。其余的贷款或是进入房地产行业,或是在非正规的金融中介之间流转。 从全局看民间借贷 中国民间借贷市场规模有多大?由于人们对非正规借贷的界定不同,各种估测值差别巨大。直到前不久,市场最为担心的是银行业的表外信贷——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商业票据以及其他所谓的“社会融资”形式。评论家和媒体称之为“影子”银行体系。投资者担心表外信贷资产质量特别差以及尽管银行贷款收紧,但其他形式的“社会融资”仍快速上升,影响到货币紧缩和通胀控制的效果。我们认为经过前两年的快速信贷扩张,截至2011年二季度,表外信贷余额约为12万亿元,而信托资产总额则约为3.7万亿元(只有部分信托资产包括在上述表外信贷中)。相对地,截至2011年8月份,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为55.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为52.4万亿元)。这些仍然是“正规”贷款——合法、并通过正规金融体系产生。真正的“非正规”贷款是我们前文所述的民间借贷活动。 央行之前的研究表明,在以民营企业为主且民间借贷活跃的地区,一个正常年份中的民间借贷可占正规企业贷款总额的1/3,当银行贷款收紧时,该比例可升至50%或更高。中国当然还有其他民营企业和民间借贷活跃的地区,但中国其他地区并不都像温州。没人知道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真实规模,但如果借鉴一些历史估算,那至少应有2万亿,甚至可能会占到GDP的10%——4万亿。我们认为相较于银行业信贷规模,民间借贷规模其实相对较小,并主要集中于某些地区。我们预计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对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直接影响应十分有限。 出台措施及其影响 9月29日,温州政府派出25个工作组入驻全市所有银行,协助银行企业机构做好银企融资对接,并协助银行机构了解贷款企业情况。这些工作组的一项主要任务是与银行合作防止信贷资金撤出从而对流动性造成挤压并引发一连串的破产。温家宝总理于10月3日和4日视察温州,陪同前往的包括央行、银监会、发改委和财政部的领导。 据报道,温总理要求相关部门在一个月内把局势稳定下来,并承诺增加银行贷款并减轻中小企业税负,以及“可以再研究一下”创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提案。据报道,温州各商业银行已向总部申请增加信贷额度。继温总理视察之后,浙江省已发动各级政府“推动解决”小企业的融资困难,这应该包括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参与下,重组一些企业的债务并解决一些企业的融资。 由于温州政府与中央有关部门、银行以及当地企业已协同合作来稳定实体经济中的信贷,我们认为围绕民间借贷问题的恐慌和假想的最坏情况可能已经结束。在银行提供流动性和政府的帮助下,未来几个月温州可能将出现企业与债务重组。关于其他地区民间借贷的问题,如浙江其他地区、山西、内蒙古、福建和广东部分地区可能会继续涌现。除投资者避险情绪上升外,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以及出口的疲弱将为主要因素。很多散户投资者(家庭和企业)将会受影响,但对银行业的影响较小。 (作者系瑞银证券经济学家) 本版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