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5年11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打破政企不分 清除僵尸企业

2015-11-17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莫开伟

  继今年两次提出抓紧处置国企中存在的“僵尸”企业之后,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再次明确,要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长期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近年形成的“僵尸企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运行。

  首先,“僵尸”企业占据了相当多金融资源,使中小微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局面始终难以改观。融资难、融资贵,除了银行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信贷资金被僵尸企业“吞噬”了。资金流向低效企业,导致负债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高,资金周转速度越来越慢,社会平均利润率越来越低。而且,由于僵尸企业占据过多金融资源而又不产生效益,减少了各级政府税收和财政收入,对进一步实施企业减税政策造成障碍。

  其次,“僵尸”企业丧失了造血功能,无谓地消耗社会资源。如此下去只会形成“困难—放贷—再困难—再放贷”的恶性怪圈,大量信贷资金消耗在僵尸企业身上,加速了银行不良资产上升。最近16家上市银行公布三季度报显示不良贷款连续9个月呈上升趋势,与“僵尸”企业日益增多现象有关。

  再次,僵尸企业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毒瘤。因为僵尸企业存在,政府总会存在很多顾虑,投鼠忌器,在实施企业兼并重组、产业结构升级和鼓励企业创新方面会存在“照顾落后”现象,这会影响政策执行的严肃性和一致性,使得改革政策无法落实。

  最后,大量僵尸企业偿债能力低下,会导致其信用意识降低,成为信用违约传染源,这样势必会让越来越多企业变成不讲诚信企业,进一步恶化中国信用环境,破坏全社会金融生态,也使经济结构调整难度更大。

  既然“僵尸”企业给经济带来如此多危害,为何却一直没有将其从正常经济肌体中清除?“僵尸”企业得不到有效清除,主要原因在于各级政府与企业之间长期形成的、无法剪断的利益纠葛,而这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GDP政绩考核压力,让政府对“僵尸”企业频频施以援手。我国长期以来对地方政府官员考核以GDP增长论英雄,使不少地方政府不愿意企业关闭及破产重组;甚至还通过阻止企业破产,维持表面经济繁荣、税收稳定假象,以为自己脸上涂金,换取仕途晋升筹码。其次,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对“僵尸”企业网开一面。现在不少地方企业首要任务不是盈利,而是维持就业和社会稳定。于是,一些国企出问题后,政府不是按市场规律任其死活,而是不遗余力地进行“输血式”救助。

  再次,政府与企业都抱有“起死回生”幻想,让“僵尸”企业做最后一搏。政府与企业对所处和困境大都抱有侥幸心理,相信企业总能熬过严冬。这种幻象会促使企业想尽办法苟延残喘,四处向政府伸手请求援助,政府明里暗里向银行施加,促其放贷,而银行因政府出面认为没有风险,继续对僵尸企业输血。

  此外,部分社会公众受陈旧观念影响,对“僵尸”企业死亡也往往“难以接受”,“僵尸”企业的存在容易获得社会同情,这也对清理“僵尸”企业形成了一定阻力。

  为了促进中国经济健康运行,政府必须忍痛割爱、下决心动大手术,彻底清除“僵尸”企业。让僵尸企业全面破产重组,既可以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还可以抑制银行不良信贷资产上升。同时,这样做还有利于推进经济市场化程度,通过对现有企业法人形成警示,可以激励企业管理者真正转换经营机制,避免经营失败。对政府来说,将行政干预企业之手收回来,让市场来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也有助于市场化的深入,一旦形成正常的退出机制,全社会把企业诞生、发展和消亡看成正常事件,对企业破产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增强,就会理性科学地看待债务违约和企业破产,不再把它与政治强扯在一起。

  当然,要让“僵尸”企业稳妥退出,亟需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明确市场破产淘汰功能,及时建立规范的破产、淘汰等退出机制,为僵尸企业破产退出提供完善法律保障。二是完善金融市场风险与收益的多层次体系,建立止损坏账应对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应对僵尸企业破产的能力,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外溢。三是及时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机制,对破产僵尸企业下岗工人提供培训和再就业机会,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进行养老、医疗等必要的社会救助措施,确保僵尸企业破产“软着陆”,避免发生社会动荡。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发表评论:

财苑热评:

   第A001版:头 版(今日92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评 论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沪港通一周年盘点
   第A006版:机 构
   第A007版:公 司
   第A008版:公 司
   第A009版:市 场
   第A010版:基 金
   第A011版:数 据
   第A012版:广 告
   第B001版:B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B002版:数 据
   第B003版:行 情
   第B004版:信息披露
   第B005版:信息披露
   第B006版:信息披露
   第B007版:信息披露
   第B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9版:信息披露
   第B010版:信息披露
   第B011版:信息披露
   第B012版:信息披露
   第B013版:信息披露
   第B014版:信息披露
   第B015版:信息披露
   第B016版:信息披露
   第B017版:信息披露
   第B018版:信息披露
   第B019版:信息披露
   第B020版:信息披露
   第B021版:信息披露
   第B022版:信息披露
   第B023版:信息披露
   第B024版:信息披露
   第B025版:信息披露
   第B026版:信息披露
   第B027版:信息披露
   第B028版:信息披露
   第B029版:信息披露
   第B030版:信息披露
   第B031版:信息披露
   第B032版:信息披露
   第B033版:信息披露
   第B034版:信息披露
   第B035版:信息披露
   第B036版:信息披露
   第B037版:信息披露
   第B038版:信息披露
   第B039版:信息披露
   第B040版:信息披露
   第B041版:信息披露
   第B042版:信息披露
   第B043版:信息披露
   第B044版:信息披露
   第B045版:信息披露
   第B046版:信息披露
   第B047版:信息披露
   第B048版:信息披露
   第B049版:信息披露
   第B050版:信息披露
   第B051版:信息披露
   第B052版:信息披露
   第B053版:信息披露
   第B054版:信息披露
   第B055版:信息披露
   第B056版:信息披露
   第B057版:信息披露
   第B058版:信息披露
   第B059版:信息披露
   第B060版:信息披露
   第B061版:信息披露
   第B062版:信息披露
   第B063版:信息披露
   第B064版:信息披露
   第B065版:信息披露
   第B066版:信息披露
   第B067版:信息披露
   第B068版:信息披露
   第B069版:信息披露
   第B070版:信息披露
   第B071版:信息披露
   第B072版:信息披露
   第B073版:信息披露
   第B074版:信息披露
   第B075版:信息披露
   第B076版:信息披露
   第B077版:信息披露
   第B078版:信息披露
   第B079版:信息披露
   第B080版:信息披露
打破政企不分 清除僵尸企业
金融监管改革 以央行为主的可能性较大
快递行业规范管理提速
全球经济治理 渴盼中国强力参与
从供需两侧入手化解住宅高库存

2015-11-17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