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从改变思想开始 2013-08-0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游芸芸
证券时报记者 游芸芸 今年6月中旬,北京某大型券商研究所深圳中期策略会的钢铁专场会上,加上台上的分析师和助理人员,全场人数不足10人。 这折射出部分传统周期性行业目前的尴尬境地。 “克强经济学”正在发酵。可以确定,中国经济在未来几年势将发生重大变化,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资本市场,无疑是最先感受“春江水暖”的一个群体。 对传统周期性行业研究进行大调整或许是顺应时代的现实举措,它或许成功,或许失败,但无论如何,对于深陷舆论漩涡的券商研究而言,改革总能让人想到希望。 研究是券商最被市场诟病的业务之一,每隔一段时间,把券商研究所的十大金股拿出来与实际情况比较一番,几乎成为中国股民一种独特的自娱方式。 研究当自强。中国券商的研究环境之不理想,让很多人感到失望,这从那些已经离开这个行业或者转投买方的分析师身上可见一斑。 被考核捆绑、被机构评判所裹挟;可以得罪舆论、可以得罪客户,但是最终得罪不了老板。券商研究所转型异常艰难。 事实上,各研究所的发展情况一定是所属券商的总体情况决定的。如果券商业务链条完整、资源和收入相对富余,研究所的定位是业务基石,长期持续投入顺理成章;若一家券商收入有限,业务多有侧重,且注重短期收益,研究所的地位自然不会太高。 研究所转型、整合方法并不唯一。以钢铁行业为例,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钢铁上市公司市值数千亿元,行业正经历寒冬也无法改变行业整合的大趋势。如若券商能够充分利用钢铁研究,对投资银行今后切入钢企并购形成有力支持,券商研究所在传统周期性行业研究上的投入将数倍于并购收入中补回。 这又是一个研究系多个业务基石的有力佐证。遗憾的是,国内券商深谙这一道理,却在内部资源整合和考核制度前无奈摇头。于是我们看到,有限的成本只能着眼于一段时间,研究所在以“利润为中心”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如何以小博大。 在研究所转型的诸多探索中,对新兴产业的求知渴望或将为行业带来改变的可能性,而真正再认识的行为值得鼓励。 时代正在变化。一些不使用QQ、微信等新媒体和沟通工具的群体很难理解市场热点背后的原因,拿此前30年的资本市场经验去认识如今的资本市场,很多人感觉不适应。 一位证券从业老人对记者表示,今年涨幅前20位的上市公司他基本看不懂。“不可否认,创业板鱼龙混杂,很多企业背后的故事真实性有待考察。但我常常问自己,是否还在用老眼光看市场?” 中国经济面临大挑战,政府已经多次表示今后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将越来越多。民营经济中的一个群体——创业板企业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发展,其中或将诞生新的行业巨头,如同腾讯和脸谱。 而在此过程中,券商研究所作为券商一个先知先觉部门,放弃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新经济、新模式探索有益于行业走出过去的思维路径,以更开放的心态直面挑战是必备因素。 一位券商高管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新经济是为血液里流淌着新鲜感的人准备的。同样的,券商要走出边缘化,也需要有改变自己旧思维、迎接新时代的勇气。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