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票房向上 价值观向下 2014-06-23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杨丽花
上海电影节刚刚落下帷幕,而对电影行业的困惑和思考却仍将继续。 去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超过200亿,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华谊兄弟等被资本市场热烈追捧,数家影视业公司通过IPO或借壳的方式谋求上市。但影视业资本火热的背后,向钱看还是向艺术看的矛盾更加凸显。 据说今年中国导演协会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奖项空缺,主要是因为一些叫座的影片,在评委们看来仍不能完全作为现代电影艺术的代表。对于现代一些年轻的导演迅速占领中国电影市场主要话语权问题,影视大佬认为这可能代表着主流观众80后、90后在娱乐文化领域取得的话语权,年轻的导演迎合了这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但是我们的评委们还在坚持从电影学院来的第四代、第五代传承艺术表达语言和表达方式。这些叫座的电影,在他们看来可能并不算是艺术佳作。而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同世界影坛认识一致,因为近两年中国影片在国内的票房越来越好,却在国际电影节上鲜有获奖。 面对新变化,大佬们在困惑要不要去迎合年轻人的价值观,而这种“迎合”对他们的艺术认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面对国内观众,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走向国际市场,也面临着审美趣味的痛苦抉择。中国电影行业在过去的一年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各大电影公司尝试“走出去”。除了国际市场只接受英语片不接受中文片外,中外观众的审美观也有极大的分歧。在与好莱坞的合作中,不得不重视一种现象:中国观众欣赏西方电影,其实不看其故事表达,不被故事人物吸引,而是热衷电影中的大场面;但要征服美国本土的观众,必须要依靠影片中故事人物,依靠里面包含的文化。 单就故事上看,中美两国审美趣味也存大差异。据说美国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喜欢比较复杂的故事、复杂的人物关系,但是不喜欢浓烈的情感表达,尤其是煽情类的情感表达;但是中国的观众则特别需要强烈的情感表达,甚至煽情,但是人物稍微多一些,故事复杂一些,接受起来就有难度。这种现象在《环太平洋》、《饥饿游戏2》表现尤为突出,其在中国可以大卖,而在美国则票房平平。国内国际观众价值观不同,极致表现可能不是电影作品,而是电视剧《甄嬛传》,该作品在中国大热,拍摄长达76集;而美国观众不能理解人物的思想,最终送到美国观众那里只能被剪辑成6集。如果中外合拍电影,如何兼顾国内国际观众不同审美偏好,找准价值观选择故事题材也是难题。掌握了价值观也就掌握了票房,但是价值观的把握显然很令人困惑。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