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生态文明责任追究“终身制”贵在落实 2015-05-08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刘武俊
【说法不武】 终身追究制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制定出台刚性的制度规范
片面追求GDP和“政绩”,经济发展了却破坏了生态环境,当领导的照样升迁。这种情况今后或许将不复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尤其是强调领导干部任期生态严重破坏将终身追责。要求完善责任追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 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生态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文明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一个权重指标,把生态政绩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指标主要考核GDP,一切以GDP为目标,不管发展的代价如何、发展的路子是否错位,只要经济上去了,领导干部的考核结果就优秀,其结果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干部考核体系中引入生态文明指标,就是将GDP考核变成了绿色GDP考核,同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提拔任用相挂钩,让干部时刻紧绷生态文明这根弦。 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终身追究制,核心就是“责任”一词,目的就是要倒逼领导干部树立任期负责乃至终身负责的责任意识。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祸,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地方重大事项的关键决策者,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生态责任,必须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实践中,有的领导为了所谓的个人政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作为或乱作为,有恃无恐地糟蹋环境,其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责任追究制度的制约。 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终身追究制,贵在“终身”。搞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行不通也不得民心,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终身追究制则大得民心。今后,哪个官员胆敢牺牲环境换政绩,即便已经转任异地、退居二线甚至退休多年,也必须承受“终身追究”责任的风险。 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终身追究制,关键在于落实。现实中,不少为所谓政绩工程肆意破坏环境的官员,在任、转任期间都没有得到及时查处和问责,更遑论终身追究。有的官员在任期间都胡作非为有恃无恐,更遑论畏惧退休后被终身追究。倘若生态文明建设出现重大问题,有关部门不问责、不追究、不作为怎么办?那么该被追究责任的不止是对破坏生态文明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领导干部,也包括负有查处责任的有关部门及其负责人。 终身追究制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制定出台刚性的制度规范。建议有关部门结合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尽快出台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终身追究制的实施细则,对终身追究制的适用对象、启动条件、运作程序、处罚标准及信息公布等予以明确的规范,让“终身追究制”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不只是一纸空文。 生态文明责任追究搞“终身制”大得民心。不过,终身追究制关键在落实。期待刚性的终身追究制能够倒逼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气象,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中国司法》杂志总编)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