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成欧洲挑战 2014-06-20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陈东海
近期,欧洲央行实施了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包括降息、推出第三轮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3)、宣布将结束SMP购债冲销操作并正筹备ABS购买计划。 由于受制于保守稳健的德国央行,在全球货币宽松竞赛伊始,欧洲央行的态度是最为克制的,开始时才搞了600亿欧元的量化宽松(QE),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靠后。只是后来南欧诸国的债务危机爆发,欧洲央行才搞了两轮LTRO,释放了约一万亿欧元的流动性,其间也零敲碎打地进行了一些资产购买。由于一直予人以保守的印象,欧洲央行这次在债务危机暂时平静的情况下加码宽松政策,还是很引人注目。 促使欧洲央行一反常态再搞宽松政策的是,欧元区日益严峻的通货膨胀的形势。2013年年初,欧元区和德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跌破了2%的分水岭,欧元区CPI在2013年后期跌破1%,最近再次跌至0.5%,而德国也在最近跌破1%。欧元区滑入通货紧缩已经是急迫而现实的危险。 欧洲央行的宽松政策推出后,欧元区一些国家的国债收益率继续下行,甚至一些国家出现历史上最低的国债收益率,这与通常的投资逻辑是符合的。但令人不解的是,近日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比美国还低,更诡异之处是,德国的国债收益率却反向走高了,这就背离了惯常的逻辑了。很长时间以来,德国、法国等国的国债收益率低于美国,可能只能用美国逐渐退出QE这一原因来解释。但是,像西班牙这种刚从债务泥潭中抽身的国家,其国债收益率低于美国,显示资金蜂拥而入已达到不理性的程度。至于德国国债收益率与西班牙等国的走势相反,只能说是资金并未流入实体经济领域。 目前全球主要货币中,美国在收紧流动性,日本因为最近的经济数据较好,一直宣称暂时不需要加大宽松力度,英国也是按兵不动,所以未来只有欧元区货币政策呈现逐渐宽松之势。目前欧元区的基准利率降低到0.15%,已经属于零利率范畴。而隔夜存款利率负利率历史上只有丹麦、瑞典曾在两年期短暂实施过,欧元区搞负利率是一个大事情。货币极度宽松让欧元成为收益率前景最差的货币,所以,未来欧元有可能成为融资货币。 但是,成为融资货币对于经济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日本在2000年以后成为全球重要的融资货币,日本央行放出来的货币并没有投入到本国实体经济中,而是融给那些套利交易的投资者,再投资到了其它各国的金融市场,以赚取利差收益、汇差收益和资产增值收益。结果,全球股市包括日本股市大涨,而日本通货紧缩依旧,经济陷入泥潭。美元在前两年也成为融资货币,结果也是美国金融市场火爆,实体经济复苏屡屡波折。 如果欧元真的成为了国际上的融资货币,欧洲央行管理起这个问题来难度比美国和日本还要大。一是因为美国和日本央行决策难度小,而欧洲央行类似“联邦制”,决策过程很长,要照顾的成员国太多。二是欧洲央行有潜在债务危机的威胁,而美国和日本央行面对的此问题就小很多。第三,欧元区的失业率要比美国和日本严重很多。由于欧元区正处于严重的失业和通货紧缩双重威胁之中,所以欧元区的经济复苏非常脆弱。因为以上原因,如果银行把央行释放的流动性拿去作为融资货币融出去,而不是发放给实体经济作为贷款,那么一定不是欧洲央行所希望的。 如何把宽松政策释放出来的流动性引导进入实体经济,这对欧洲央行是一个挑战,它需要整个欧盟的政策配合。例如,为了限制资金过度进入虚拟领域搞炒作,托宾税的范围可以适当扩大、征收标准可以适当提高;财税政策上,需要削减享受性的福利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促使就业扩大和失业率下降;此外,还需要在诸多实体领域减税,如降低所得税,以扩大实体经济的投资等等。只有多管齐下,欧元区的宽松政策才能发挥理想的作用。 (作者单位:东航国际金融公司)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