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在那个年代,国家集体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我也就当然地认为这句话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稍谙世事后,也曾对这句话有所怀疑,因为我开始明白,大河里的水都是由小河里的水汇聚而成的,小河有水,大河才会有不竭的资源;小河没水了,大河就会干涸啊。等我长大成人以后,就明白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逻辑了,本末倒置、颠倒黑白,不过是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愚弄百姓的手段,在我小时候那个一大二公的年代也不足为奇。
然而,时代即使发展到今天,这种中国式逻辑在华夏大地依然处处可见。譬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国强才能民富。这句话似乎有道理,但仔细琢磨一下,这和“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相比,也没进步多少,不过是换了个说法罢了。
大河小河的逻辑,或许还存在争议,但即使那句所谓的谚语——大河有水小河满——说得有道理,而事实上,大河有水了,小河就真的满了吗?我国的GDP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国家财政收入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而老百姓从中又得到了多少实惠呢?况且,民间财富的分布,又是极度的不平衡,极少数人占有了财富的绝大多数,这种畸形的现状,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反思。民间歌手川子在他著名的原创歌曲《郑钱花》里唱到:伟大的祖国她超有钱哪,四万个亿跟我有蛋关系呢?骄傲的GDP它噌噌地涨啊,能给我换来几包尿不湿吗?川子的歌尽管有点儿玩世不恭且有失偏颇,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众对国富民穷现状的不满,折射出我国财富分布的畸形,这种畸形如果再不引起当局的重视,恐怕是很危险的。
国家富裕强盛,当然不是坏事。理论上说,国家的钱就是全体国民的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嘛。但国家财富的运用,当以全体国民的福祉为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具体到现实中来说,应将更多的财富用于民生的改善,譬如医疗、教育、住房等等,而不是用于那些政绩工程和面子过程,甚至被权力瓜分。而事实上呢?川子还要对刚出生的孩子唱到:好好地成长不要生病啊,努力学习才能省掉赞助费呀。这岂不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由此可见,国家的强盛应该建立在国民的富裕之上,绝不能本末倒置。实现国强民富的路径不外乎以下几条: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改革税制,缩小贫富差距;加大民生投入,让弱势群体得到保障;改革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寻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当然这可能是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必然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这就要看执政者的勇气和魄力了。
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胡锦涛同志就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按照较权威的解释,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它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等。
由此,我是否可以理解为,包容性增长的一个很重要内容,就是国家和民众的财富共同增长,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大河小河流水欢畅,实现真正的民富国强。这才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才是中华复兴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