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
市值配售现后遗症 A股“被动除权” 2014-06-20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罗峰
证券时报记者 罗峰 从发行上市来看,2008年是沪深权证最辉煌的时期,有12只权证上市,2009年仅1只上市,之后就再也没有了。那两年市场追捧新权证的程度,和当下的认购新股有得一拼,原因都是市场资金觉得收益比较稳定。 在记忆中,配送权证的个股都被资金热烈认购,不管这个权证是因为股改的承诺因素,还是股票融资的因素,比如某股票发行附认股权证的可分离交易债。投资、投机资金蜂拥而至,大部分是奔着股票附送的权证而去。这个权证是送的,但上市肯定有合适的价格可卖出,按照这个想法,很多资金都在权益确认日之前去购买股票。 这个情形,和当下发行新股的市值配售规则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前置条件的利益驱动,以后对证券价格后续波动形成影响。以前是不买正股就得不到新上市的权证,而现在是不持有股票,就没法申购新股。 为了充分达到资金的使用效率,2008年投资者一般是在权证配发前的几个交易日冲进去,于是股价一般能有几天小涨。同样的,现在新一轮新股开闸,打新的投资者如果发现持股市值不够顶格申购新股,为了提高20日平均持股市值,可能在申购前一段时间加仓——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上证指数从上周一到本周一的6连阳,这6个交易日中除了上周四微跌外,其他5个交易日都是实打实的上涨阳线。据报道,上周沪深两市新开A股账户数近10万个,上周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环比增长19.8%——这两个激增的数据,显然都是在新股市值配售规则下冲打新而来。 当年买进某只股票的很多投资者本来就主要是冲权证而去,不是冲股票来的,拿到权证后难免抛售股票。同样的,不少为了打新股达到持股市值要求而买进股票的投资者,申购新股后难免会抛售部分股票。 正是如此,权证到手后的正股往往股价向下波动。后来,人们逐渐发现这样间接认购新上市权证的模式没多大意思,因为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权证配送后股价立即下跌,达到被动除权的效果,而且这种除权往往非常精准,基本令投资者达到盈亏平衡。 当然,很大程度上,这种间接认购新上市权证的模式重点取决于权证的涨跌幅,令这种模式有时非常有赚钱效应。比如葛洲坝认股权证是2008年7月11日上市,配发权证后,葛洲坝正股7月10日尾盘跌2%多,11日继续小跌,除权效应明显,而权证在11日上市首日涨停(大涨40%),投资者还是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新股与2008年的权证略有不同,由于新股中签率超低的原因,新股涨幅对整体收益的影响远没有新上市权证的影响大。从这个角度说,即便是为了打新而引发的大盘“被动除权”,幅度上也应该适可而止,大盘如果持续下跌,新股的收益恐怕就难以覆盖大部分打新投资者抛售股票的损失。就此而言,A股打新引发的整体“盈亏平衡点”应该在沪指2000点附近。 本版导读:
发表评论:财苑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