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谊兄弟,王中军王中磊兄弟搭起舞台,明星们在这个舞台上闪耀星光,董秘胡明则像一把梳子,让这一切合乎规范。
董事长王中军工作偏战略选择,负责协调外部资源及人才引进,总裁王中磊负责日常经营。从个性来看,这种分工恰到好处,王中磊工作细致具体,有亲和力,能跟合作伙伴搞好关系,用冯小刚的话说是有“执行力”。王中军则在方向性问题上看得比较准,可以在重大决策上一锤定音,在公司正在进行的战略布局中,这种优点显得尤其重要。但王中军说话过于直截了当,这种直截了当,在跟人谈判时,会让坐在一边的董秘胡明觉得尴尬。这也为公司管理层增加了一个新顾虑: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王中军知无不言的作风,是否适合接受媒体采访。
但是,王中军有一个能力,即把公司复杂的管理简单化。王中军要求一件事要在3分钟内讲清楚,问的问题也必须马上答出来,否则就会转身而去。胡明以前在外企,讲问题习惯用PPT、写文件,到了华谊兄弟之后没多久,就领教到了王中军的“转身而去”,这让胡明很是花了一段时间才适应。
将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流利地表达出来,让胡明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胡明也学会了问制片人几个简单的指标,来判断是否应该投资。这些指标包括从开机到上画多长时间、投资规模、用什么演员、卖什么价格等。
这和胡明工作过的佳能等500强公司很不相同,大公司讲流程、标准,华谊兄弟更多地在强调创新精神,做事情追求结果,对结果负责任。
2006年前,华谊兄弟还是王中军兄弟自己的公司时,公司并不怎么算账,钱够花就行,而在2006年引入马云等外部股东后,这一切都有所改变。因为“要让外部股东看明白公司,要向他们定期交作业”。
作为一个产业,影视行业显得与众不同,人们可以一直用一样的牙膏、喝同样味道的饮料,但几乎不会第二次看同一部电影。靠卖故事和创意的影视剧,需要不停地变换剧情、人物,资源要不断打乱,进行重新整合。
所以,这个行业一定不会是流水线生产。资源的频繁重新组合,也让人们觉得“乱”,长期以来这个行业的确如此。
胡明2006年加入华谊兄弟,当时华谊兄弟还没有明确的上市计划,直接诱因是当时外部股东提出,应该找个专业人士管账。但后来,管账的胡明角色开始变化,要为充满江湖化和个性化的娱乐产业套上规范的辔头,要详细敲定合同细节,还要在影片尚未投资之前就计算成本。
“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长期以来影视娱乐业经营的不透明和不规范等问题的困扰与束缚,大大提升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管理制度和经验理念上已经与国际领先传媒企业不相上下。”这是华谊兄弟保荐人中信建投的评价。
经营管理规范透明,搭好框架,是为了让处在舞台中央的明星们更加光彩照人;使投资人的收益相应变得更高。
华谊兄弟同样也是明星导演冯小刚的舞台,冯小刚和华谊兄弟合作多年,并一起成长起来,离开冯小刚,华谊兄弟必然受损,而如果没有华谊兄弟,冯小刚各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包括创作。导演是创作上的灵魂,但公司还需要经营、融资、营销、发行等,需要一个团队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