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多媒体数字报

2014年11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 上一期 下一期 >

证券时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证券时报社授权,证券时报网独家全权代理《证券时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证券时报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证券时报网联系 (0755-83501827) 。

中国须尽快制定实施碳金融发展战略

2014-11-26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张茉楠

  11月25日,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司长苏伟在一个会议上指出,有望在今年年底尽早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同时将进一步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争取在2016年开始运行。

  不久前,在APEC会议期间,中美作为全球两个最大碳排放国终于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根据协议规定,中国将力争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30年左右开始减少,这意味着中国已将国家发展战略和气候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确立更为明确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而这也势必给碳减排市场带来非常大的机遇,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实施碳金融发展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一般观点认为,碳减排都是需要勒紧裤腰带的,但事实上,碳减排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实际上,能源效率——“碳减排”权早在10年前就成为可以追逐的资产。“碳减排”权之所以受到追崇,是作为强制性公共产品的物权可以相互转让,进行交易,即碳交易。随着1997年《京都议定书》而诞生的碳排放交易制度,让全球稀缺资源的环境公共产品获得了产权。

  数据显示,《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全球碳排放市场一度辉煌,并且实现了每年1000多亿美元的全球碳市场规模。对于中国而言,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中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发达国家在2012年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其中一半是以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形式实现的,而中国在2010年占到世界总CDM潜力的35%至45%,相当于拉美、非洲和中东的潜力总和。

  随着中国到2030年碳减排的新承诺,中国已被看作是全球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也表明,目前中国已经成为CDM机制下提供碳减排量最大的国家。以中国碳减排投资为例,中国要实现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5.5%的增幅,需要在2010年到2050年共累计增量投资14.2万亿美元,每年投资需占到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我国碳减排市场潜力巨大为发展碳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不少问题:

  首先,碳金融制度不完善,碳金融体系及相关配套措施发展滞后。目前我国CDM项目建设刚刚起步,金融业介入不深,碳资本利用效率不高,不仅缺乏完善的碳交易制度、交易法规以及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缺乏相应的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服务的支持。目前我国企业卖出的减排额主要由一些国际碳基金和公司,或通过世界银行等中间机构参与后才能进入国际市场,使国内碳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制约了本土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其次,碳交易议价能力弱,仍处于全球碳金融交易链的低端位置。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由于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但人民币尚未成为碳交易计价和结算货币,这使中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我国必须加紧制定碳金融战略与发展框架体系,积极争取发展的主动权,为此要找准三大着力点:

  首先,积极制定碳金融发展战略规划。发展碳金融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政策配套。进一步出台鼓励支持政策,开辟CDM项目在项目审批、投融资、税收等方面的绿色通道,营造有利于碳交易发展的政策环境,多方面筹措资金,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调动项目企业发展碳交易的积极性;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投融资机制,探索设立碳交易发展引导基金,引进战略投资者,采取跟进投资、阶段参股和融资担保的形式,催生孵化CDM项目,为碳金融市场交易提供稳定的交易标的;借鉴国际经验,考虑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资源的战略储备,国家收购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同时成立有关部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资源的战略投资,以应对碳交易价格的市场波动风险。

  其次,完善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体系,努力夯实碳金融市场体系的宏观和微观基础。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研究探索交易制度,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开展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方式,丰富市场结构,加大碳期货市场、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实现碳交易的规模效应;开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与服务,提高低碳资源的配置效率,丰富金融调控手段。

  中国应借鉴国际经验,着手设立中国CDM基金,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提升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的定价能力;由于各国在减排目标、监管体系以及市场建设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市场分割、政策风险以及高昂交易成本的产生,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碳交易的法律法规以及风险评估体系,在全球范围内深化和加强碳金融的监管与合作。

  第三,推动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目前,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中国必须抓住当前的机遇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建立健全人民币在全球碳交易中的贸易、投融资和资本市场循环流通机制,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争取定价权的关键一步。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发表评论:

财苑热评:

   第A001版:头 版(今日76版)
   第A002版:要 闻
   第A003版:专 栏
   第A004版:环 球
   第A005版:机 构
   第A006版:保 险
   第A007版:基 金
   第A008版:评 论
   第A009版:公 司
   第A010版:公 司
   第A011版:理 论
   第A012版:信息披露
   第A013版:市 场
   第A014版:动 向
   第A015版:期 货
   第A016版:行 情
   第A017版:数 据
   第A018版:数 据
   第A019版:信息披露
   第A020版:信息披露
   第A021版:信息披露
   第A022版:信息披露
   第A023版:信息披露
   第A024版:信息披露
   第B001版:B叠头版:信息披露
   第B002版:信息披露
   第B003版:信息披露
   第B004版:信息披露
   第B005版:信息披露
   第B006版:信息披露
   第B007版:信息披露
   第B008版:信息披露
   第B009版:信息披露
   第B010版:信息披露
   第B011版:信息披露
   第B012版:信息披露
   第B013版:信息披露
   第B014版:信息披露
   第B015版:信息披露
   第B016版:信息披露
   第B017版:信息披露
   第B018版:信息披露
   第B019版:信息披露
   第B020版:信息披露
   第B021版:信息披露
   第B022版:信息披露
   第B023版:信息披露
   第B024版:信息披露
   第B025版:信息披露
   第B026版:信息披露
   第B027版:信息披露
   第B028版:信息披露
   第B029版:信息披露
   第B030版:信息披露
   第B031版:信息披露
   第B032版:信息披露
   第B033版:信息披露
   第B034版:信息披露
   第B035版:信息披露
   第B036版:信息披露
   第B037版:信息披露
   第B038版:信息披露
   第B039版:信息披露
   第B040版:信息披露
   第B041版:信息披露
   第B042版:信息披露
   第B043版:信息披露
   第B044版:信息披露
   第B045版:信息披露
   第B046版:信息披露
   第B047版:信息披露
   第B048版:信息披露
   第B049版:信息披露
   第B050版:信息披露
   第B051版:信息披露
   第B052版:信息披露
降息信号作用超过政策实际效果
中国须尽快制定实施碳金融发展战略
央行降息须警惕房价反弹
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开启
品牌赞助商“震惊沮丧”怎么破

2014-11-26

评 论